• 265阅读
  • 0回复

弗洛拉·冯——邝秋云——杰出的华裔古巴女画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0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人物春秋

  弗洛拉·冯——邝秋云
——杰出的华裔古巴女画家
孟伟哉
弗洛拉·冯——1994年4月就知道了这名字,知道她是古巴的华裔女画家,在古巴和美洲以至欧洲很有影响。那次到古巴,我们专为她带去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由于时间匆促,既没有见到她的面,也没有看到她的画。
这样,弗洛拉·冯让我感到了几分神秘——她要的词典带来了,却见不到她人,是不是大画家的派头和架子也大哟!
时过三年,今年5月我第二次到古巴,不期而遇的第一个女画家正是她。
那是在古巴美术家协会的办公室里,我正和著名摄影家柯尔达(他拍摄的切·格瓦拉的图片广为流传)谈话,她和她的丈夫阿勒西恰巧来此办事,人们便向我介绍:她是弗洛拉·冯。
噢,弗洛拉·冯!几年来一直给我以神秘感的大画家,原来就是你。你原来是这个样子——小小的个子,笑眯眯的脸,面相年轻得像一个高中生或大学生。最主要的是,你还完全像一个最普通的中国汉族女性。我握着她的手,一霎间脑子里自言自语的就是这些话。
几天后,她的画展在一个很高级的画廊开幕,嘉宾如云。她的画展,是古巴全国举行的纪念华人抵达古巴150年活动的项目之一,古中友协主席、也是华裔的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少将邵正和(西班牙语音译“肖温”)就此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位将军的话我只记住一句:“弗洛拉·冯是古巴华人的杰出代表!”而我信服将军此言,则是在逐一看过弗洛拉的画作之后。
弗洛拉的画色彩鲜明而绚丽。她好像特别倾心于表现大自然的壮丽和柔美,特别钟情于自然界生命的力量和珍贵。看她的画你会感到她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满怀着激情和浪漫。她那么大胆地涂绘大海的蔚蓝;又那么细腻地描画向日葵的金黄;一片亚热带的绿叶可以被她画成一整幅画;而棕榈树在她笔下又可以成为红色和黄色,而且夸张变形,仿佛是体态丰满的人的生命。她是成熟的人,在深沉思考着,又仿佛总以一双儿童的眼睛在看世界,总有某种童趣。她的画确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因而看她的画,我们像走进了一个新颖的天地,实际上是感受着画家的呼吸和境界。她的画不怪不乱,但也绝不流俗落套。她真的只是她自己。明乎此,你对她在古巴和古巴以外许多国家的艺术界受到尊重,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她不会讲汉语,因此,当我问她的身世时,她却说不清楚,至少是让我听不明白;而她却出示了一帧同中国十几个亲属欢聚的照片。于是,在我们第二次谈话之前,我先去“中华总会馆”进行了一番考证。
“中华总会馆”里有许多华人、华裔会员的登记表。在这里我查明:弗洛拉父亲原名邝濂就,原籍广东台山县蟹村附城公社(当看到表上“公社”二字时,我惊奇得笑了起来)。他于20年代末到达古巴,娶一古巴女子为妻,1949年弗洛拉出世,他为女儿取的中文名字是“邝秋云”。邝濂就一直同故乡的兄弟们保持着书信联系,在广东老家甚至珍藏着弗洛拉婴童时候的照片。1986年,邝濂就以91岁之高龄去世,他留给弗洛拉的是弗洛拉不认识的写着中文“邝秋云”姓名的会员证。1989年弗洛拉访华,经姐姐提醒,她带了这个会员证,这样在中国文联李一女士帮助下,便有了在深圳的确凿无疑的喜泪之聚。
弗洛拉想保持她父亲的姓氏,可是“邝”的发音在后来竟演变成了“冯”(FONG)。
古巴记者玛尔达,就弗洛拉访华认亲事,于1990年12月7日的《格拉玛》报上发表了对弗洛拉的长篇采访记。《百年孤独》的作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看望弗洛拉时对她说,他看了这篇报道很感动,想就这个动人的故事写点儿东西。
弗洛拉——邝秋云已在墨西哥、委内瑞拉、智利、巴拿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举办过画展。她现在以绘画为职业,靠卖画生活,她的画市场很好。令人高兴的是,中国文化部和古巴文化部已达成协议,今年10月将在北京举办她的画展。她为此很激动,正紧张准备着。但她不满足于只在北京展出,她说:“我非常希望在父亲的故乡广州和深圳也能展出,让家族亲友都能看到我的作品。我觉得我的画里有中国精神。”(附图片)
弗洛拉·冯与邵正和将军合影。孟伟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