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东部的转变之一再造优势展雄姿——东部沿海调整经济结构创生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4
第1版(要闻)
专栏: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实践篇

  东部的转变之一
再造优势展雄姿
——东部沿海调整经济结构创生机
本报记者费伟伟龚永泉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这些多年列我国经济发展前十名的省市,今年以来继续保持虎虎强势,经济增长势头稳中有进,均超过去年同期。
即使是相比之下发展速度并不太快的海南,也在稳健地前进。
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东部,以结构调整促发展,在“两个转变”中又先行一步,握住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结构调整意味着又一次大发展的机遇,要重识优势,再造优势,增创优势
福州,近几年每开水产会福建省主要领导都必到,每到必讲,讲“耕海牧渔”,讲“建设海洋大省”战略。福建把水产业列为跨世纪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到2010年,不仅要建成跨地区、跨行业、国际化的现代大渔业格局,还要建成以出口经济为导向,以水产、运输、滨海旅游、滨海矿业为重点的“蓝色”产业体系。
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东部沿海地区都在做蔚蓝色的海洋经济梦。山东率先于90年代初提出建设“海上山东”。不久,江苏、浙江、海南、广东等省也纷纷举起海洋发展战略大旗……
在这块蜿蜒着众多江湖大河、面对着太平洋滚滚波涛、向西连扯着物产丰饶的广阔腹地的弓形厚土上,仍然沉睡着至今未尽显现的伟力,它之所以未曾觉醒,只是由于我们对这块土地的识见还贫、目光尚浅。
重识优势,再造优势!近年来,沿海地区跳出自身,从区域经济、整个沿海地区乃至更高的角度给自己定位,从比较优势的新发现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京九刚通车,一场讨论随即在深圳展开:大京九给深圳带来什么?深圳人说,借助香港尽快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深圳向国际市场伸出的一只臂膀;通过京九,伸向广阔的内地市场,这是深圳的另一只臂膀。
邻近深圳的惠州,也抓紧兴建连接京九铁路的陈澳铁路,以建立京九另一条出海干线。惠州人称此举为“延伸京九铁路干线”……
与珠江三角洲的声音相呼应,上海提出要“长袖善舞”,“与长江共舞”。目前上海与沿江各省市形成各类经济联合协作项目2万余项,投资额逾10亿元,并计划将2000家国有企业沿长江经济带转移出去。
厦门的口号是:不仅要打好“台”球,打好“侨”牌,更要着眼地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中间的优势区位,以“闽东南经济区域”的“领头羊”的视点筹划厦门今后5年、15年的发展蓝图。
天津则雄心勃勃地以环渤海经济发展圈中“头把交椅”的角色为自己定位……
有人说,地中海是过去的海,大西洋是现在的海,太平洋是未来的海。面向浩瀚太平洋的东南沿海地区,正豪情万丈地敞开海纳百川的胸怀。
结构即实力,结构的开发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相结合,才能真正“调高、调新、调优、调大”
关注、研究中国经济走势的人们不会忽略,90年代初期,经济增势一向咄咄逼人的江苏突然沉寂了,第一次,江苏落到“邻居”山东后面。
短暂的沉寂是为了更坚实的起飞。从“八五”开始,江苏即悄悄做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篇大文章,将“调整工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专门制定了工业结构调整实施规划。“八五”期间,江苏投入的技改资金高达1536亿元,是同期上海的两倍多,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8.5个百分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达20多万套,其中1/3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额达40%以上,比“七五”末上升13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中期,经过初步调整的江苏经济龙腾虎跃,再度领先。去年,江苏国民生产总值略输广东,居全国第二,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一。
如果说,江苏先行一步的调整是贵在主动的话,那么,上海从90年代开始的结构大调整,则贵在气魄和胆略。
上海素以工业门类齐全、合作配套方便、名牌众多自豪。然而进入80年代,上海人却痛切地发现:大上海不“大”了!生产第一台国产冰箱的“上菱”,渐渐被挤出行业第一方队;“金星”、“飞跃”、“凯歌”电视三雄,不若后起的“长虹”……痛定思痛,上海自诊病症:“小而全,大而软”。
疲兵十万,不敌精卒三千。上海毅然提出,以“壮士断腕”的气概大调整。纺织,历来是上海支柱,盛时曾居江山半壁。然而,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奋斗目标的上海,不能同时容纳一个落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于是,1992年以来,上海55万纺织大军净减22万;销号老企业164户,占纺织企业总数1/3多;一举压锭64万,30万锭棉纺迁往新疆……
结构调整,无非做“破”和“立”两篇文章。关、停、并、转、迁、租、卖为“破”,何为“立”?如何“立”?上海市副市长蒋以任认为,产业竞争的主动权取决于高科技领域的较量,取决于高科技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上海抓两点。其一,80年代中期起,果断把技术档次较高的轿车工业列为第一支柱产业,逐步培植起轿车、通信设备等6大科技含量较高的新支柱产业。去年,这6大新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过一半。其二,则是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
调整力度最大的上海纺织行业提出: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近两年,他们完成技改引进项目119项,完成重点技改358项,设备新度系数提高到近70%。在获得朝阳技术的改造之后,上海纺织工业坚强地挺立于产业结构变化的浪潮之中。去年全国22个省市纺织全行业亏损,上海继续保持盈利水平。
“调高、调新、调优、调大”,将开发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相结合,成为沿海地区抓结构调整、抓经济发展的共识。
毅然决定不再把汽车作为支柱产业的广东,省长卢瑞华前不久又明确宣布,信息产业将是广东的主导产业,信息产品的制造业将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部分。
江苏提出,到2000年,工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的份额要达到45%。上海目标更高,提出要达到50%,这意味着将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因素中科技进步的水平。
一场以科技进步为目标的新一轮创业潮,正在东部涌起。
结构调整与优化城市功能相结合,从而获取最佳资源配置,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选择
这是东部沿海城市一道新的经济风景线:工业正从市区悄然淡出。每天清晨,工人老大哥走出城,和他们的农民兄弟们一起并肩走进郊外的工厂。
这一新的风景线出现在青岛、宁波、厦门、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伴随着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大调整,东部城市经历着一次解放城市生产力的“凤凰涅槃”。
21世纪是城市世纪。只有建设好现代化城市,才能抢占现代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同时,将调整工业结构与推进城市布局和功能调整和谐地结合到一起。
福州打算以福州为依托,市内工业逐步向开发区转移,加快马尾港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开发福建第五大岛——福清江阴岛,最终把福州建成一个临海港口城市。
古运河畔的常州正向北部的长江挺进,一个相当于老城区面积的新城区将临江而立。变动的不只是区位。常州人响亮地说,要抓住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机遇充分融入长江经济带……
城市意识的觉醒是全方位的。
当厦门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从厦门高崎机场冲天而起,舷窗下的鹭岛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海蔚蓝,岛碧绿,路笔直。近年来,厦门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而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70%以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区面积扩大了5倍多,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善。1995年,建设部授予厦门“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员当湖海域治理被联合国开发署列为“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与管理示范工程”,并向东南亚沿海国家推荐。
海南省副省长吴昌元在接受采访时说,海南的各种优势是基于资源与环境两大因素之上的,因此,要把海南的发展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海南决不搞“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坚决不上低层次、高污染的项目。
寸土寸金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开发区,前不久贷款8亿元建“绿色工程”:在建设中的东外滩附近,建一个以草坪为主、万米人工湖为辅、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都市绿肺”。“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著名国际社会活动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浦东留下这样的评价。当然,这不仅指速度,还有比速度更重要的。
走过东部,就会发现那里正在生长着许多像浦东那样令人骄傲的城市。
走过东部,就会听说许多有关城市建设的梦。广州市市长林树森说得好:要敢于做梦,没有梦,也就没有进取精神;有了梦,再去圆梦,才能感受创业成功的喜悦。
在新月形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个个现代化的城市,将以更强健、伟岸的英姿,更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附图片)
压题照片:浙江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雄姿。
新华社记者 蔡志培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