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风轮给草原送来光明——记中德“风能、太阳能发电”合作项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2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风轮给草原送来光明
——记中德“风能、太阳能发电”合作项目
本报记者郑园园
最近,记者到内蒙古采访了中德政府间合作项目: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
我们从呼和浩特驱车北行300多公里,来到四子王旗的白音敖包苏木(苏木:蒙语行政乡之意)。这里距中蒙边界仅80多公里,是个贫困乡,贫困的一个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是缺电。全乡1700多牧民,散居在2600平方公里的草原上,由于高压电网难以延伸到此地,牧民只能点羊油灯照明,靠毛驴运送饮用水。1994年11月,中德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苏木安装了两台5000瓦的风力发电机,配置了蓄电池组及备用的柴油发电机,这个简称为风—蓄—柴的系统一下子解决了白音敖包的独立供电难题。风轮转起来了,苏木亮起来了!电视机、冰柜进入了草原之家,电泵通过自来水管道把地下水提送到居民的厨房,小学生能在大喇叭下做广播体操了,年轻人甚至有了自己的迪斯科舞厅——它虽然狭小简陋,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舞厅,但它毕竟使草原年轻人享受到同城市青年一样的文化娱乐。
由德国经济合作部和我国外经贸部联合实施的“特殊能源:风能、太阳能发电”项目,自从1990年启动以来,在内蒙古13个示范点共安装了16套独立的村落发电系统,还为100多户牧民安装了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机,此外,在浙江省北麂岛和山东省鸡鸣岛各安装了一套智能化风力发电系统,为偏远地区和海岛等无电少电地区展示了供电的光明前景。
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它成本低、无污染,作为常规能源的必要补充手段,日益受到重视,成为许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德国的风能、太阳能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荷兰、丹麦并称3强。德方负责实施援助计划的是“德国技术合作公司”,该公司驻呼和浩特首席代表呼伯特·克拉佩科向记者介绍了合作计划。计划分3期实施,每期3年。前两期,即勘察和示范阶段已经顺利结束,德国政府提供了810万马克援助资金,目前正在实施第三期计划,重点是推广成果,德国又投入350万马克。
中方的项目实施负责人、内蒙古华德公司总工程师马胜红介绍说,内蒙古的风能、太阳能技术研究起步于70年代末,总共推广了12万台户用小风机,但到80年代末,在机组的可靠性、逆变器的性能以及蓄电池的寿命等方面存在的技术落后问题比较突出地反映出来了。此外,我们还未能解决村落集中供电问题。恰好此时,德国启动“特殊能源项目”援助计划,它使我国能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资金获得这个领域的高新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利用德方提供的先进测量仪系统,我国科研人员完成了对内蒙古典型地区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连续评估,使发电系统的设计开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完成了对内蒙古辉腾锡勒风力田的风测评估,为我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场建设作出贡献。中德合作示范系统的正常运行,为我国将启动的“光明工程”的宏观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利用德国转让的技术,我国科研人员开发了适合内蒙古气候特点风力能、光能以及风—光互补的各类发电系统,国产化率逐年提高,其中风机系统达60%。华德公司得益于合作,开始走上产业化道路,其产品销到我国边远省份,还出口蒙古国和一些东欧国家。
7年多来,中德双方合作愉快。同行的德国驻华使馆官员白玉达女士对记者说,“主要原因是中国合作者素质高,他们专业水平高,工作认真,又吃得起苦。”克拉佩科也满意地指出,内蒙古的合作者“有对外交往经验,英语水平很高,极容易沟通”,他说:“比起同许多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我们同中国的合作顺利多了。”而德国专家工作作风严谨,连续几十个小时工作却从不言苦,也使中国同行深受感动。每当电网建成,风轮转动起来的时候,牧民们总要把写着“风变电、穷变富”的横匾挂在电站的墙上;总要唱着赞歌,捧着银碗向专家们敬酒。这时,中德两国专家的心头充满着幸福感:他们启动的是光明之轮,发展之轮,他们从事的是一项解决能源、保护生态的综合项目,这种合作大有前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