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名杨盐碱滩——记中国农大25位教师在河北沧州科技攻关业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名杨盐碱滩
——记中国农大25位教师在河北沧州科技攻关业绩
才杰蒋建科
去年夏天,中国农业大学校园又添一景——一座石雕的“沧州铁狮”昂首挺立在主楼前绿树掩映的草坪上。在它1.6米的底座上,镌刻着王树安、兰林旺、程序等25位农大教师的名字,记载着他们“舍安逸,别亲情”、“冒寒暑,入田间”、“居陋室,食素餐”,“十五载披星戴月,十五载栉风沐雨,十五载矢志不移”的攻关历程,记录着他们“心血终结硕果:吨粮田、节水麦、开心棉、四维治水、软管灌溉等二十余项重大科技攻关获得成功”,使“昔日盐碱荒滩已成为林茂粮丰、五业发达的富饶之乡”的辉煌业绩。
“节水麦”是王树安、兰林旺两位教授继“小麦、玉米两茬亩产吨粮技术”之后,在沧州大地上创造的又一奇迹。农业是“用水大户”,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5%,而北方小麦又是“大户中的大户”,占北方农业总用水量的70%,节水潜力很大。他们带领课题组从1990年开始,将节水和高产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攻关研究,把提高水分利用率作为突破口,重点研究了周年土壤水分平衡的麦田土壤耗水的时空规律,五年内完成了9组试验127个处理方案。研究中发现,小麦的根系可以伸展到两米,可以吸收利用两米土体的土壤贮水,是一座庞大的“土壤水库”。“土壤水库”的贮水量,经过小麦生长期的消耗,麦收之后下降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进入汛期,降水量大于作物耗水量,土壤水分逐渐回补。土壤水无效耗水少,实效耗水多,水分生产率高于灌溉水和降水。而现行的灌溉制度恰恰忽视了土壤水的利用率,节水的关键在于建立将小麦生长期耗灌溉水为主转变为耗土壤水为主的新型耗水结构。为此,课题组提出了由足墒播种、选用早熟耐旱多花中粒型品种、适当晚播、集中施用磷肥、适当推迟春季灌水时间等八项主要技术组成的小麦节水高产综合技术体系。
1994—1995年度,他们又试验春季浇两水亩产450—500公斤,以适应华北灌溉条件好的麦区。到“八五”攻关验收时,形成了春季不浇水亩产350—400公斤,浇一水400—450公斤,浇两水450—500公斤三种节水高产模式,以供不同水资源条件的地区选择应用。
采用这项技术,比现行春季三水制麦田减少灌溉用水100吨/亩,使2米土体土壤有效水的利用率提高52.3%,省工、省时、节能高效,开创了综合节水的新途径,使节水由工程节水、设施节水进而发展到技术节水。还可以大量减少地下水开采,减轻硝态氨对地下水的污染。
目前我国小麦平均亩产不到300公斤,此项技术对大幅度提高我国小麦单产和保护水资源都具有重大意义。1995年11月30日,农业部组织了专家鉴定。专家们在鉴定上写道:这项技术是我国小麦栽培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更新了传统的作物耗水观念,实现了小麦节水与高产的统一。
农民们称为“开心棉”的棉花开心株型高产技术体系则采取逆向思维,创造了空心倒伞型的株型,建立了“宽垄、稀植、密茎”的新型棉田结构,成铃率由常规的30—40%提高到50—70%。通风早熟丰产优质,抗逆性强。与常规相比,产量提高20—30%,经济效益增加40.5%,劳动生产率提高25.2%,投入产出比为1∶3.06。
他们还创建了100亩“篱壁式”现代化苹果园、建立了大型种鸡场,为“九五”林果业上水平、畜牧业大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
五年来,他们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200余次,培训4万人次,农民们脑子里的新观念不断增多,素质一天天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试区共推广节水麦42万亩,开心棉30万亩,四维治水、塑料软管灌溉、吨粮田高产栽培已走出沧州,在冀鲁豫等省份推广应用。据1992年河北省统计,全省推广吨粮田433.3万亩,平均亩产1019.5公斤,亩增产值127.4元,总计增收3.5亿元。
有人曾担心,讲奉献、能吃苦的老一代科技工作者退下来之后,受“出国潮”、“经商热”冲击的3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能否接替得上来?龙王河试区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支大学教师与地方科技人员混合编队的攻关队伍有个很好的传统,那就是主持人的无私和公平原则,与全体成员的团结实干,以及地方紧密的结合,不断地推出新成果,推出优秀人才。五年间这里已有3人获硕士学位,2人获博士学位;有4人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有6人晋升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农艺师,有5人晋升中级职称,有3人获政府津贴。目前,农大的农学、园艺、畜牧、资环等许多相关学科的年轻优秀人才也自愿加入进来,其中有中国自己培养的和从法国、日本、德国留学归来的6位博士,而且他们中有两人已破格晋升教授,有的甚至已获得多项课题和基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