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张西洲——挑战高山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4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张西洲——挑战高山病
孟繁森
情系昆仑千里雪,爱洒西陲三十年。
张西洲,解放军第十八医院副院长、全军唯一的高山病研究所所长。他向高山病挑战,用火热的爱心呵护基层官兵生命的动人事迹,在西部边陲部队中广为流传。
包括青藏高原、阿里高原在内的西部高原,人称“地球第三极”、“生命的禁区”。据科学考察测定,海拔高度每上升1000米,大气中的含氧量就下降10%。在西部高原,因缺氧造成的高山病,直到70年代仍困扰着我军广大官兵,严重危害着我军官兵的健康和部队的战斗力。
张西洲1968年1月从河南荥阳入伍来到解放军第十八医院。从此,与高山病结下了不解之缘。
十八医院的派出机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曾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喀喇昆仑模范医疗站”荣誉称号,担负着方圆40多万平方公里内的哨卡、兵站、机务站和边防部队的医疗保障任务。高寒缺氧的险恶自然环境,使医护人员的每一次出诊都成为一次没有硝烟的殊死搏斗。
张西洲曾先后在这个医疗站拼搏3年。他第一次到海拔5070米的空喀山口出诊,就遇上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那天,张西洲等晚上9时奉命出发,前去救治患高山病昏迷不醒的哨兵。张西洲回忆说:“天冷得厉害,零下40多摄氏度,我们带的罐头、干粮都冻得邦邦硬,不能吃了。风大雪也大,晚上行车根本看不清道路。我们越走越喘不上气来,脑袋胀疼得像要炸开,就这么走了整整三个昼夜。快到哨卡那天下午,严重的高山反应使我感到实在支持不住了。”到了哨卡以后,张西洲咬紧牙关硬撑着身子察看了两位患者的病情,制定了抢救方案,采取了急救措施,哨兵脱险了。此行经受的高山病的残酷折磨,使张西洲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战胜高山病尽到自己的最大努力。
1988年4月,张西洲被任命为十八医院副院长、高山病研究所所长,从此成为高山病专业研究者和领导者。
研究高山病的防治,开展调查工作,必须亲临高山哨所和边防部队。张西洲到研究所任职时已近不惑之年,身患多种慢性病。但肩负重任的他,每年都要三番五次地上高山。深藏在喜马拉雅山西部峡谷里的什布奇哨卡,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哨卡,“风吹身上酸,四季不脱棉,高寒氧气少,夜夜难成眠”的天文点哨卡,他都熟悉得几乎能叫出每一茬哨兵的名字。
在张西洲的带领下,高山病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唱响了“艰苦奋斗,多出成果,服务部队”的主题歌,刻苦钻研,奋勇攻关,蔚成风气。几年来,这个研究所仅在军内外、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的有关高原部队生理病理和高山病防治的论文,就达100多篇。
张西洲扎根祖国西部边陲30年来,有2500名病员在他的精心救治下转危为安,有近500名病员经他参与和指导救治后死里逃生,官兵们亲切地称他为“生命保护神”。他在驻高原部队适应性训练、驻高原部队医学心理学、高原肺动脉高压和肺水肿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高原医学研究领域的十几项空白。如今,张西洲和他领导的研究所探索、研制的高原病防治办法和治疗药物,在我军驻高原部队已被广泛应用,受到部队欢迎。
据统计,同70年代相比,近5年间,我军驻高原部队的心脏病发病率已大为下降,部队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个重大变化当中,包含着张西洲一份不可磨灭的功劳。为了表彰张西洲的贡献,国务院授予他“全国边疆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他还被选为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会常委、全军第六届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
王通地,浙江省玉环县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家子弟,却痴迷于“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的研究,终于自行设计成功我国第一条垃圾有机肥生产流水线。下期《中华儿女》刊登第八十篇《王通地——让生活垃圾变为宝》。——编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