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办实事——基层领导工作系列谈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4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办实事
——基层领导工作系列谈之三
姬德君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许多基层单位兴起了为群众办实事的热潮。年初,领导干部走乡串户,调查研究,制定一年办几件实事的计划;年底,检查兑现,总结一年办实事的工作。就这样,年复一年,一件事、一件事地扎扎实实做下去。几年下来,基层的面貌就在“办实事”中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文明程度提高了。我国近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社会进步,正是以广大基层单位“办实事”为基础的。办实事,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基本形式,也是基层领导工作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
办实事也很难。这个“难”,不只是说办实事要耗费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大量心血和精力,有时还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而是说有的基层干部不愿意办实事,群众要求他们办实事很难;有的基层干部不会办实事,要求他们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很难。只有把这后面两个“难”字搬掉,实事才能办起来,而且越办越好、越办越大、越办越多。
办实事,是共产党人崇高思想境界的外在表现。邓小平同志在第三次复出工作时,讲过一段感人的话: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这三个“不能够”,严格地划清了共产党人在“做官”与“做事”方面的思想界限,奠定了“办实事”的思想基础。这里所说的“不能够做官”,不是说不做领导工作,更不是说共产党人放弃权力,而是说不能只为做官而做官,不去做事。我们共产党人千辛万苦夺取政权并坚持党的领导,目的就是为了用好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如果我们没有这个领导权,就无法彻底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反,如果有了权力却不去为人民办好事、实事,那同旧官僚有何区别?人民要这样的干部何用?因此,必须从党的宗旨的高度,从权力性质的角度,去看待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自觉性。
办实事,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领导规律和相关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些干部办好事、实事的热情很高,但有时事与愿违。究其原因,主要是主观与客观相脱离,违背规律所致。这就要求,其一,把办实事的热情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现在,许多基层干部都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自己的追求,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多上一些大项目,有一些大作为。这当然很好,但是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尽力而为,又要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当地的发展需要,坚持量力而行。共产党人是辩证唯物论者,讲究“一切以条件为转移”,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仅凭“想当然”,而要充分考虑、全面分析相关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条件是什么,怎样创造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怎样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决定办什么事、怎么办。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违背规律、遭受惩罚。其二,把办实事的热情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结合起来。现实生活中,“好事没办好”大多是由决策失误造成的。有的干部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不管自己懂不懂,群众赞成不赞成,自己认为行,就拍板定案,结果常常是把群众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白白地扔进“大海”里,没有一点儿响声。这哪里是为群众办实事,分明是糟蹋老百姓的血汗!为此,基层干部必须彻底抛弃“拍脑袋”决策法,而代之以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凡属重大决策,都要发动群众广泛讨论,注意倾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然后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作出。
当前,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许多地方还很穷困。要彻底改变这种面貌,不能苦熬,只能苦干。尤其在基层,工作都是实打实的,更不能只说不干。所谓干、苦干,就是努力办实事。办实事,是群众的普遍呼声,是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迫切需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