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把扶贫作为中心任务来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5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谈

  把扶贫作为中心任务来抓
中共山西忻州地委书记刘增宝
山西省忻州地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区14个县市中有10个贫困县。我们体会到,要把扶贫攻坚作为贫困地区的中心任务来抓,必须搞好两个结合。
坚持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构建全党动手、全社会动员、全民参战的合力攻坚新态势
全区以“党员干部联万户”为突破口,开展了“企业农村结百对,富帮穷村一千个,科技人员联万户”活动。主要从3个层次推进:第一,政府扶贫抓领导。全区狠抓“一把手扶贫工程”,实施一把手扶贫责任制。省、地、县三级机关干部1977人在10个贫困县128个攻坚乡镇545个贫困村,帮助群众修路、引水、造地、办学,办各类实事2036件。第二,社会扶贫抓协调。共青团系统组织“春潮行动”,22个单位的青年团员组成22支扶贫小分队赴22个扶贫点,帮助农民学文化、学科技。妇联系统组织“连环脱贫”,帮助1.3万多名妇女自立自强,走向富裕。第三,群体脱贫抓主力。全区通过多种形式的政府扶贫和社会扶贫活动,启发群众“我要脱贫”的内在动力,广大群众不等不靠不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保证了扶贫攻坚年度目标的如期实现。
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关键是建设一个好班子,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忻州地区针对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状况,采取“教育、整顿、提高”相结合的办法,强化扶贫攻坚一线指挥部建设。通过“三清两建五公开”(清理财务、拖欠、农民不合理负担,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制度,实现财务、合同、任务负担、宅基地审批、计生指标公开)活动,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强化干部公仆意识,引导干部廉政勤政,在民主监督与自我约束中当好脱贫致富的引路人。去年,全区整顿农村后进班子83个,调整党支部106个,村委会81个,村干部141人,下派机关干部390人到乡村挂职,大大提高了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坚持基础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开创“温饱、稳定脱贫、奔小康”连续推进、加速发展的脱贫致富新局面
只有引导农民夯实基础产业、发展支柱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才能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中,稳定脱贫、奔向小康。为此,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坚持了3个着力:
一、着力建好基本农田。地委、行署立足区情,对10个贫困县分类指导,实施两项温饱工程:在河曲、保德、偏关、静乐4县54个乡镇887个贫困村,人均建设2亩基本农田;在五台、代县、繁峙、神池、五寨、岢岚6县76个乡镇1353个村,人均地膜覆盖农田1.8亩。1996年全区新建基本农田7.5万亩,保浇地174.5万亩,地膜覆盖农田101.15万亩,为实现温饱、稳定脱贫创造了条件。
二、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全区狠抓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山区农民改善生存环境、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创造了有利条件。1996年,56%的乡镇通了油路,57%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公路、油路建设里程分别是前三年总和的1.3倍和1.7倍。扶贫工作队帮助贫困村新打井217眼,旧井配套203眼,完成提水工程57处,引水工程57处,通电107个村,安装电话3582门。
三、着力培育致富特色产业。地委、行署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从户抓特色产品、村抓优势产业、乡抓基地建设、县抓龙头企业做起,引导农民在产品开发延伸、产业扩张升级中确立本地致富的支柱、主导产业。全区125个贫困乡镇的农民在人均建设2亩基本农田的同时,户均发展一项养殖业、人均种植一亩经济林。每一个贫困县都大力实施“龙头企业特色县”发展战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使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农村脱贫的致富产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