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1+1>2”的探索——“振兴千家中小企业行动”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2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1+1>2”的探索
——“振兴千家中小企业行动”纪实
本报记者唐维红
编者按:“振兴行动”是共青团中央为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发挥自身的组织资源优势,通过动员一大批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各类青年人才,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亏困中小企业进行改制、改组和改造,帮助其摆脱困境,走向振兴的一项群众性活动。近两年来,全国已有3000多名青年厂长、经理自觉投身于“振兴行动”,帮助320多家亏困中小企业扭亏为盈,帮助近700家亏困中小企业减亏或止亏,新吸纳劳动就业6.8万多人,探索出一条共青团组织服务经济建设的新途径。
1995年11月,当600多名优秀青年厂长、经理在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上向全国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发出参与“振兴千家中小企业行动”倡议的时候,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项活动会在企业中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会在短短的两年内取得如此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优势企业与亏困企业:共同发展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欧亚集团总经理曹和平是当时600个签名倡议者之一。会议刚一结束他就赶回长春着手对橡胶八厂的收购和改造。他当时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长春橡胶八厂这个有60年历史,生产过名鞋“双球”和“进步”的老企业,已累计亏损3592万元,拖欠银行贷款5000余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64.3%。
曹和平毅然接过了破产后的橡胶八厂,并把突破口选在股份制改造上。长春欧亚橡胶股份公司成立了,筹集资金700多万元,回笼资金300多万元。其实,老八厂面积大,厂址也好。改制前,却没有谁重视过它的价值。改制一下子就使这些萎缩、潜亏的资产运转起来。迅速集聚的两笔资金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复产所需的资金投入,枯死的八厂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的生机。
中青企协理事、江苏三毛集团董事长周建平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近年来,三毛集团通过兼并、联营、租赁等方式先后救活了六家亏困的小型企业和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数千万元,新安置就业人员3000多人。三毛自身也得以超常规发展。三毛现有的4万枚精纺纱锭的生产能力中,有34000枚来自被帮扶的企业。若三毛自己增加这34000枚精纺纱锭的生产能力,靠现在所投入的1000多万元远远不够,至少需要投入1.5亿元的资金,而且还需要几年的建设期。
1+1>2,并不是一道写错了的算式,它是对“振兴行动”中优劣企业互惠共生、双向受益的生动写照。这也正是“振兴行动”没有行政性拉郎配,没有乱点鸳鸯谱,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真正原动力所在。
“三扶一”——帮则活,扶则壮
而今,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控股、联营等多种形式,帮扶搞活亏困企业,已经是资产重组、结构调整中的寻常风景;而且不乏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共生”不成,反被劣势企业拖垮、拖死的先例。那么,“振兴行动”的企业结对,帮扶重组,是怎样做到帮则活,扶则壮,这种“共生”的高成功率奥秘何在?
“振兴行动”有一个独特的帮扶方式——“三扶一”,即一个优秀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其所领导的企业、一个政府经济部门青年干部、一个经济理论界专家学者联手扶持一家亏困中小企业。在曹和平收购橡胶八厂的过程中,就由团组织协调,成立了由团省委、团市委、市商委、市经贸委、市体改委、市化工局、企业有关负责人及青年经济专家组成的收购工作领导小组。在这个汇聚了“官、产、学”三方面人员的班子中,职责各有分工。通过“官”解决政府的指导、协调问题以及一些政策问题,通过“学”解决帮扶的科学性问题,通过“产”解决亏困企业的必要物资技术条件以及企业管理、市场信息、产品开发等问题。
实践证明,通过共青团、青企协的联结和组织作用,参与“振兴行动”的“官、产、学”三方,特别是青年厂长、经理及其所领导的优势企业,与对接的亏困企业,存在着突出的对应性优势,他们所拥有的管理、技术、信息、品牌、市场等无形资产,一经引入,立即成为亏困企业扭亏为盈的活力因子。
经济学家唐丰义在谈到“振兴行动”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国企业改革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忽视了“企业再造”。而“振兴行动”正是组织动员了青年厂长、经理、青年专家学者、青年经济管理干部等人力资源中最富有活力的特殊群体,对亏困企业实施再造工程。
授之以渔远胜于授之以鱼,这正是“振兴行动”的内核。
一所没有院墙的大学
亏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短缺现象”,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缺好产品,而在这“短缺现象”的背后,最缺的是厂长。一个好厂长可能救活一家或数家亏困企业,而一群优秀的企业家则可能带动一片区域乃至整个行业经济的腾飞。
在湖北黄石,以美尔雅集团总经理李萍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企业家,踊跃投入“振兴行动”,先后帮助21家亏困中小企业走向振兴,盘活有效存量资产2亿多,新接纳就业、再就业职工6000多人。黄石市长任世茂自豪地说:“振兴行动”中青年企业家们的成功作为有力带动了黄石市企业集团化、经营集约化的步伐和品牌效应的扩散。
在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振兴行动人才库”中,像他们这样优秀的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不胜枚举。共青团、青企协正是通过卓有成效的组织行为和中介作用,使这一大批优秀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登上了“振兴行动”的大舞台。而这个大舞台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而且给企业管理者本人提供了不断学习、锻炼、成长的绝好机会。不少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深有感触地说:参加“振兴行动”的经历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振兴行动”是一个企业家“孵化器”,是一所没有院墙的企业家大学。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年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团中央确定,今年要组织1000个亏困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帮扶的优势企业挂职学习,还将举办1000家亏困中小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此举可谓治本之策。
共青团服务经济建设的广阔舞台
说来也许你不相信,不少地方的团组织、青企协都有一本当地中小企业的家底清单。在确定帮扶之前,先是周密地调研,然后在双方自愿“联姻”的前提下,争取政府、银行、工商等多方面的共同协助,确保帮扶的顺利进行。
共青团作为一个群众组织,相对政府而言,一无钱二无权。但是,她却拥有这样的“职权”,即可以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这就是共青团独特优势所在。正是有了这种独特优势,从而发挥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受益是双向的。在“振兴行动”实践中,一大批熟悉市场经济、素质全面的团干部们成长起来了。
“振兴行动”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才效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在共青团十三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在青年中大力开展‘振兴千家中小企业行动’,注意发挥共青团的人才优势,继续为一些优秀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或生产技术革新能手帮助困难企业牵线搭桥,创造条件,促进这些企业尽快扭亏为盈,走出困境。”
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指出:“团中央开展‘振兴千家中小企业行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搞活搞好国有企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有帮助的。不要说振兴1000家,就是振兴100家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希望团中央努力把这件事做好、做出成效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