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扶贫队伍进村科研项目上山信阳县稻丰茶香换新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扶贫队伍进村科研项目上山
信阳县稻丰茶香换新颜
本报郑州8月13日电记者李杰报道:与1985年相比,去年财政收入达到9900万元,增长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546元,增长5倍;贫困人口由28.7万减少到1万人;科技进步因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8.5%增长到53%。这是河南省信阳县立足科技进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取得的可喜成果。
信阳县地处豫南大别山区。全县呈“四山二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是一个集老区、山区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扶贫县。近几年来,该县把科技扶贫,加大科技投入列入各级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先后配备了科技副书记、副县长,全县27个乡镇、415个行政村都分别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和副主任。县里还建立了科技扶贫学校,乡乡设分校,村村有教学班。目前全县拥有各类科技扶贫服务组织186个,服务人员近千人,形成了一个有阵地、有队伍、有项目的科技扶贫服务体系。同时,在县乡村三级建立了科技扶贫技术试验、示范区,加快了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作为一个贫困县,信阳县委、县政府首先把科技扶贫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吃饭问题上,制订了以水稻杂交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革命”实施方案。组成有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科技骨干参与的百人技术攻关小组和千人技术开发集团,一年攻克育种关,连续两年推广杂交稻50万亩。去年全县粮食产量达2.4亿公斤,是1985年的2.3倍,基本上解决了全县人民的吃饭问题。
信阳毛尖茶是这个县的传统产品。近几年他们把科技扶贫的重点放在茶叶生产上,通过向广大茶农投放扶贫资金,调动千家万户从事茶叶生产的积极性,并选择12个名优茶山,开发矮密速生优质茶园,实行规范化管理,科学采摘,精心炒制,形成了集中连片的信阳毛尖茶叶生产基地,统一组织各个茶叶基地的科研、生产、加工、贮藏和销售。通过产业基地的带动,全县茶园面积由5万亩发展到15万亩,产量达250万公斤。茶叶质量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全国绿茶评比中摘取金牌,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据了解,有10万贫困人口依靠茶叶生产实现了脱贫致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