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万驼之乡巴里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6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边地行

  万驼之乡巴里坤
本报记者曾坤
巴里坤紧挨伊吾县,两县都在天山北坡,都沿着中蒙西北边界线,都属贫困县。然而,自古以来巴里坤却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借着他们的笔,名声比伊吾要大得多、亮得多。
当代著名诗人闻捷写的那篇堪称壮丽史诗的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让读者嗅到巴里坤草原的气息,看到了哈萨克人特有的风物:旖旎的草原风光,欢腾的跑马刁羊的场面,冬不拉的弹奏,婚礼上的曼歌……《复仇的火焰》是我60年代读的,从那时起,巴里坤就留在记忆中。今年5月中旬,从哈密北行30多公里到达南山口,再翻越一座海拔2800米的天山大坂。一下山,似扑进巴里坤草原的怀里。蓝天,雪峰,松林,草原,由远及近,浑然一体;凉风,草香,羊鸣,马嘶,扑面而来。离开都市的炎热、喧闹,突然来到这里,满身心地感到一种宁静、安逸、清爽。
在县城住下来,巴里坤的厚实,巴里坤的奇特,巴里坤的韵味,让你时时刻刻领悟到,为啥文人墨客对此情有独钟。这是一座历史积淀很深的县城。在新疆85个县市中,巴里坤恐怕是资格最老、历史最悠久的城郭之一了。巴里坤古称蒲类,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秦末至西汉初,当时的蒲类国就在现巴里坤境内,已是一个拥有300多户、2000多人口的丰盈小国。唐帝国崛起后,西域由分裂而统一,天山南北统归中央政权,蒲类县由此而设置。到了清代又改称镇西,解放后于1954年才改叫巴里坤县。
史书对巴里坤多有描述。然而,最令我们感兴趣的,还是县委书记魏天哲对巴里坤的一番生动概括:五奇一绝。哪五奇?魏书记一口气道来:“六月飞雪,百川西流,衙门望北,驼铃寄情,夏种冬收。”哪一绝?“冷。”魏书记接着做了详细诠释。他说,巴里坤天气寒冷,年平均气温零摄氏度,仅分暖季和冷季,故六月飞雪是常事。由于冬长夏短,无霜期约在110天左右,夏种冬收成了一大景观。至于百川西流,衙门望北,我实地观察,果然见巴里坤的河流都是从东往西流,县委、县政府机关大院都是坐南向北开,非“衙门口朝南开”。“驼铃寄情”大概是魏书记本人的创造,因为这一奇和其它四奇内容不搭配,是说巴里坤近年来骆驼发展很快,眼下存栏数已达万余头,为全国第一养驼大县。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其经济发展路数。1996年上级将巴里坤正式定位为牧业县,改变原来农牧业县的定位。实际上,巴里坤自古就为放牧之地,水草丰美,全县四季草场总面积约2100多万亩,有着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巴里坤马一向以矫健有力、善于爬山越岭和吃苦耐劳驰名中外,它与伊犁马、焉耆马并列为新疆三大名马之一。草原和骏马,是巴里坤的骄傲。在巴里坤停留的短暂两天中,那泛着嫩绿流着冷气的茫茫草原,那匀称高大、颈上披散着浓黑或金红垂地长鬃的巴里坤骏马,那散落在茫茫草原深处的哈萨克毡房,那偶尔飘来的粗犷的马背歌声,不时激起我内心的冲动和幻想,似乎觉得不唱一首《半个月亮爬上来》,就融不进这美丽的景色中,不为巴里坤留下一点笔墨,就对不住巴里坤。(附图片)
(题图:水草丰美的巴里坤草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