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彪炳千秋七十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4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彪炳千秋七十年
马蓥伯
在举国上下隆重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周年之际,中国延安文艺学会编撰、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世纪的步伐——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录》一书问世了。这是向建军节呈献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这部书名为《全录》,可谓名副其实。这主要表现在:
事件全。这部书的时间跨度可以说是同类书中最长的。分为“革命暴动卷”、“红军征战卷”、“八路军、新四军征战卷”、“解放军征战卷”、“志愿军征战卷”、“和平建设卷”和“新时期卷”,七十年间,每一年,每一月,发生的重要事件差不多都有记载。上起“八一”南昌起义,下迄驻香港部队试穿新军服后工作、学习、训练、值勤的勃勃英姿。
方面全。它对这支人民军队的各个方面,包括部队建制、战略部署、战役经过、政治工作、后勤保障,都有充分而具体的反映。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们大家都熟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但是这支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传唱的呢?这就未必知道了,而且恐怕一时也难以查到。《全录》对此却有详细记载: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的程坦在刘华清的协助下,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编为歌词,填入当时流行在鄂豫皖苏区的《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曲调,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为名,刊登在该军团的《红旗报》上,于是这首歌很快在红军中传唱开来。诸如此类的事例比比皆是。
人物全。拿中央军事委员会来说,七十年间,成员变动频繁,书中都有详尽记载。特别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也就是人民军队的三代领导核心,他们的活动描述得比较充分。这部书记载了为军队建设作出贡献或战功显赫的解放军将领的重要活动,其中已牺牲或病逝的还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和事迹。基层官兵的活动和业绩在书中也占了相当的篇幅。例如,我们都知道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但不一定知道法化洞北山八壮士。该书告诉我们,1951年5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六三团一连二排坚守两面临敌,两面是悬崖的法化洞北山,抗击美骑兵第一师一个营的进攻,英勇奋战,毙伤美军一百余人,在子弹打光、退路被切断的情况下,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八位战士相继纵身跳下悬崖。其中五人壮烈牺牲,三人被崖下树枝托住,入夜后带伤穿过美军封锁,胜利归队。这样的英模人物在书中不胜枚举。
除了“全”以外,这部书还有如下特点:
一是详略兼顾。七十年间每年每月的大事通通加以详细记叙,这不仅为篇幅所不容许,而且也难以突出重点。这部书采取了全面概述与重点介绍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概述就是每个月的大事记,每件事仅用一两句话就说清楚了。重点介绍则从数百字到千余字不等,且有醒目标题,以让读者对事件有比较具体而完备的了解为目的。这样,全书用一百万字的篇幅,就圆满地完成了“全录”的任务。
二是图文并茂。这部书总共收录了反映我军光辉历史的两千多幅珍贵的图片。不少图片十分难得。例如,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的全体的合影,剿匪战士用绳索攀登悬崖的惊险场面的“定格”,进军南疆的女同志行进在戈壁滩上的矫健英姿的留影,驻拉萨的人民解放军反击西藏武装叛乱集团的战斗场面的相片……这些在同类书籍中不易见到。至于会议记录、来往文电、著名文章、标语公告的手迹等照片,更是弥足珍贵。这样就使我军七十年的光辉历史直观、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三是褒贬得当。七十年来,我军既有节节胜利、凯歌高奏的年代,也有发生失误、遭受挫折的时候。作为一部信史,对于这些都应当真实地加以反映。本书做到了这一点。就拿“文化大革命”来说,这一段历史很不好写,但编撰者们并没有加以回避。他们把广大指战员为保卫国家、稳定局面所作的努力同林彪一伙夺军队领导权的所作所为严格地区别开来。这部书的材料非常丰富,真实可信,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史书和工具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