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盐碱滩上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4
第12版(副刊)
专栏:八一颂征文

  盐碱滩上的故事
杜渺
1970年冬我应征入伍,被分配到五连当兵。
五连驻守在射阳河入黄海口的一片盐碱滩涂上。连队的营房依海堤而建,靠里堤脚下一字儿排开,门前不远就是一条与海堤平行的复堆河。当我住定下来之后,经过一番观察和体验,才确确实实地感受到真来到了名副其实的盐碱荒滩。时值冬末春初,寒意尚浓,周围毫无青色,看到的只是白茫茫的一片盐碱滩,矮小的芦苇在海风吹拂下不停地点头;无数的小黄蟹在滩上到处爬行,时而结成一团,群众称之为“小蟹砌楼”,也算是滩涂上的一个奇观吧!它们时而又各自散开,纷纷钻入蟹窟之中,仿佛是在捉迷藏。复堆河里的水是咸涩的,不能饮用,就连洗衣服一晒都要泛碱。据说连队刚来驻扎时,饮水都是用马车到几公里外的营部去拉的。逢到下雨,除连队有个露天蓄水池必敞开接水外,各排各班都用脸盆甚至茶缸出来接雨水,以作洗刷用。直至上级给连队打了一口水井后,饮用水问题才算基本解决。可吃菜问题仍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困扰着连队干部战士们。那时,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只有三四毛钱,吃一棵菜、一棵葱都得派人到几公里外去采购,实在难为了司务长和给养员。听老班长说,五连发动战士们开展大讨论: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盐碱滩上扎下根来?
思想的闸门打开了,好主意接踵而来:有人从大寨人造梯田的实践中得到启发,建议每班营造一块台田种蔬菜;有人从“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古语中拓开思路,提议连队挖掘滩涂沟汊多、芦苇多、小蟹多、鱼虾多的丰富资源,利用训练之余捕鱼捉蟹,增加供给,改善生活;还有人建议养羊牧牛,甚至建议创办小盐场和小农场,等等。连队首长分析了大家的建议,决定先造台田,解决吃菜难问题。于是一百多号人早早晚晚,肩挑手捧,将海堤堆上能长草木的土壤运到营区,堆成一块块长方形的台田。这期间,大伙流了多少汗,跑了多少路,手脚被荆棘刺破流了多少血,都不用谈了,可就没有谁叫一声苦、发一声怨。十几块各三十平方米左右的台田终于造成了。为了防止被雨水冲垮,干部战士们又从很远处铲来草皮固坡。来自浙江、安徽、山东和江苏各地的战士纷纷写信回家让亲友们把当地最好的蔬菜种子寄到连队来。头遍种子种下去,出苗很少,主要是碱分仍嫌大。战士们就一遍又一遍地挑井水浇,淋盐洗碱,又一遍一遍地下种子,直到苗基本出齐了才稍松口气。菜苗嫩绿茁壮,长势喜人。那一年,干部战士们不但吃上了自己亲手培育的青菜,而且吃上了新鲜的辣椒、茄子、西红柿,口味觉得格外鲜美。
听了老同志讲述这段造台田的故事,训练之余,我常情不自禁地跑到台田里转一转,看一看。这台田上绿油油的蔬菜,看似和我们家房前屋后自留地上长的蔬菜差不多,可在这盐碱滩上能长出来是多么的不易啊!这中间包含了战友们多少的艰辛、多少的企盼啊!
春天来临的时候,正是滩涂上捕鱼捉蟹的好时节。我随着老班长和老同志加入了捉小蟹的行列。滩涂上捉小蟹,可不是用手硬捉,而是在小蟹出没的滩地上埋下一个个小瓦缸,在紧靠瓦缸的地方插上一排也是由战士们就地取材自己编制起来的较矮的芦苇箔。这样,小蟹出来时就会顺着苇箔向上爬,到顶部再爬就会跌入我们事先设下的“陷阱”里。一般是头天晚上埋下瓦缸,第二天一清早去取蟹,每天竟能捉到上百公斤的小蟹。洗净后放到伙房的大水缸里用盐水腌制一下,两三天后就可以食用,味道鲜美极了。可连队不允许战士们吃这腌小蟹,生怕大家水土不服会拉肚子,基本上都卖给了水产站,然后买回其它水产品或猪肉改善伙食。
夏天发大水的时候,沟沟汊汊里都漫进了各式各样的鱼,退潮时是抓鱼的极好时机。连长特爱抓鱼,常带着我们涉沟过港,在沟头上插下一块苇箔,等到水放干的时候,被拦住的鱼都现了出来,在浅浅的沟底上跳跳蹦蹦的,随去的战友们就争先恐后地抓将起来,每次总能抓回上百公斤,够全连美餐几顿的。
按照当初同志们的建议,连队后来真的陆续办起了小农场、小盐场,还养了一群羊、几条牛。干部战士们成天训练和劳动,虽然很辛苦,但由于自己动手,改善了生活环境和条件,日子也过得蛮有滋味和情趣的。虽然几个月后我被调到团部黄海潮报道组了,投入了新的环境和工作,可连队那种艰苦但有意义的火热生活却久久地吸引着我,常使我魂牵梦绕。我到报道组后下连队采写的第一篇报道,就是写五连在盐碱滩上造台田、把根扎住的故事。
时间飞逝,近三十年过去了,我也早已脱下了绿军装,可军营中特别是在五连培养起来的那么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我永远不会丢,也不能丢!
(作者单位:江苏射阳县委统战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