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选取独特的艺术视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6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选取独特的艺术视角
《经济日报》信息中心导演史践凡
歌颂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歌颂中华民族的英雄、伟人;剖析和反思历史的艰难曲折、经验教训,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的责任。这两年,我拍的作品中革命历史题材居多,自己能始终以一种极为认真、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有的重大题材本子基础不好,要想写好、拍好就得想不少办法。《西行漫记》是本好书,但拿到剧本时,我却觉得没法拍。后来组织者接受中央领导的意见,统一看法,进行了修改,结果很好。通过剧本中侧面点点滴滴的细节,就可以让人感到红星必将照亮中国。有了好的题材后,编剧和导演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挖掘它,避免和同样的题材雷同。另外,我觉得一部重大题材的作品如何能让观众感兴趣,确有许多为难之处。对于伟人的描写,不能离历史太远,但有些东西又不能完全照抄历史,而是要找到观众感兴趣的东西,这种东西并不是庸俗的。例如在拍《罪与罚》时,我就从中找到了一个极富个性的人物郝鹏举,把他的极端自私的“信仰”和陈毅、朱政委的坚定信仰形成鲜明的对比来写,引起观众的思考,观众就会感兴趣。
我们在创作上要抓住感人的、动情的东西来写,而不是写概念化的东西。在创作《周恩来在大连》时,我是三分写实,七分写意。当时,我有一种感觉,有一些东西确实是我们编出来的,但又不是瞎编,而是在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回忆录,采访了许多当事人之后创作的,是符合总理的思想、性格的。
我认为了解当前年轻人看历史片的心态是很重要的,许多老同志爱看的作品,年轻人并不一定感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创作中,我们应抓住历史独特的视角,一个使年轻人能接受的视角,这样拍出的片子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