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乌蒙扶贫新视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7
第1版(要闻)
专栏:

  乌蒙扶贫新视点
新华社记者顾筑胜本报记者胡跃平
“荞麦洋芋过日子,要想吃包谷,除非坐月子,要想吃米饭,除非下辈子。”在乌蒙山区传唱的一首古老歌谣,勾画出毕节地区农民往日极其贫困的生活画面。
记者最近再次踏访乌蒙山,目睹当地农民群众生活面貌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贵州毕节地区从实际情况出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市场经济活力的扶贫思路,使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牙缝里挤钱修公路
巍巍乌蒙,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资源富集是毕节地区的优势所在,但交通闭塞导致投资进不来,资源出不去,又严重制约着对外开放和市场体系的形成。
大修公路开山门,以开放促扶贫。从1993年起,毕节各族人民奋战3年,用锄头加撮箕建成了被胡锦涛同志称赞为“志气路”的贵阳至毕节公路毕节出口段高等级路面20.8公里。不等国家立项投资修路,自己从牙缝里挤出8000万元先干起来,毕节在全国贫困地区是榜样。为确保修公路,毕节地区各级干部紧缩各项开支,把钱用在刀刃上,一年一段持之以恒地修了下去。
引导农民闯市场
在金沙县申家街村,村办的股份制粮食加工企业车来人往,生意兴隆。村党支部书记说:过去,农民一年的闲粮就堆放在家里,慢慢消耗。现在村里办起了类似银行的粮食加工企业,把农民分散在家里的粮收拢起来,加工制成成品推向市场。企业有利可图,农民凭存折卡随时可以取粮换钱,每年比存在家里还可多得5%的“粮息”。
金沙县委书记彭伯元对我们说,类似这种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公司在金沙还不少,目前在“粮食银行”周转的粮食就有上千万斤。农民要走向市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在毕节双兴村,村党支部书记周益林给我们摆起了“双兴”村的来历。
双兴村原来是两个村寨,一个叫双寨村,科技兴农搞得早,是个富村;一个叫新坝村,是个穷村,但非耕地资源多,潜力大。前年在政府引导下,这两个村搞起了联姻,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服务、分层经营、分村核算的“三统二分”,优势互补共闯市场。以养猪为例,饲养分散在家家户户,但统一筹资、统一防疫、统一购进饲料、统一进入销售渠道,成本降低,效益增加。合并才一年,全村户均就有6口多猪,仅养猪一项人均增加纯收入400多元。原先一穷二白的新坝村,也有了10万元的集体积累。
让科技进入千家万户
毕节地区600多万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40%以上。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种人才,贫困山区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贫困难题。
走进毕节市梨树镇松林村,我们获得一个意外惊喜,在大山深处少数民族聚居的小村寨,村民们家家户户正在收看闭路卫星电视节目。为帮助农民看上电视节目,毕节市政府决定,哪个村卖烤烟收入超过100万元,市政府奖励一套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到去年底,毕节市就有80多个山村因此装上了闭路电视。
有了人才才有钱财。近几年,毕节地区每年有近2000名科技人员在农村中传授农业科学技术,全区先后培训农民600余万人次,大部分农民掌握了一门至两门实用技术。
开发扶贫,正是乌蒙大地彻底摆脱贫困的希望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