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我们在中国充满信心——访大众集团中国业务总裁施密特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3
第7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我们在中国充满信心
——访大众集团中国业务总裁施密特先生
本报记者孙伟
初识埃里希·施密特先生,是今年6月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因戈尔施塔特市参观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的时候。施密特先生既是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业务总裁,又兼大众集团的子公司——奥迪公司的董事。在短暂的参观过程中,他忙于向到访的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一行介绍奥迪公司的情况,无暇接受记者采访。于是,我们相约在他下次到北京时,详细谈谈大众集团与中国合作的情况。不久前,施密特先生在大众集团北京代表处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今年51岁的施密特先生快人快语。他说,我对中国的印象非常好,负责大众集团在中国的业务是很愉快的。在采访过程中,他对中国汽车市场前景和大众与中方合作伙伴能在竞争中不断取得成功表现出充分的信心。
谈起大众集团与我国汽车行业合资合作的历程,施密特先生说,我们与中国的合作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使我们感到自豪的是,大众集团是邓小平先生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首批来到中国的外国企业之一。尽管当时在中国投资确实冒着很大的风险,但大众集团抱着一个信念:中国是发展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大市场。正是出于这种信念,大众集团下决心投巨资与上海和长春这两个中国最具实力的汽车基地合资生产小轿车。虽然中间经历过一些周折,但大众的信念始终没有变。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稳定,并且越来越向一个典型的、成熟的汽车市场发展,这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
关于在中国市场上如何面对其他世界级汽车制造商的竞争问题,施密特先生说,竞争是件好事,有竞争才有进步。我们有比竞争对手强的信心。据他介绍,大众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以及与中国企业合资生产规模都是中外合资汽车生产企业中最大的。截至今年5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已分别生产了80万辆桑塔纳轿车和10万辆奥迪轿车,并已投放市场。目前,上海大众已达到每年30万辆的生产能力,一汽大众也达到每年15万辆(包括奥迪和捷达两种车型)的生产能力。这两家企业还依据国内市场的需要,适时推出了桑塔纳2000、奥迪200、捷达王等新车型,它们生产的轿车适应了公务、商务和私用等不同需求层次,受到中国用户的广泛欢迎。
谈到大众在中国成功的秘诀,施密特先生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发展可靠的中国国产零部件配套工业。迄今为止,大众已选定近500家中国零部件生产厂为其配套厂,使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的轿车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目前,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接近90%;奥迪100的国产化率约70%;捷达国产化率已超过80%。高国产化率将带来更强的竞争力。二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汽车设计开发。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要求增强国内开发能力。为了响应这一要求,中国工程师参与了桑塔纳2000的设计开发。大众还将同中方伙伴共同开发目前正在讨论的下一代新车型。今年5月,上海大众的研究开发中心举行了奠基仪式,这家中心还包括一个汽车测试场。上海大众由此将有能力独立进行整车的开发并投入批量生产。三是努力提高中方员工的素质。建立合资企业以来,一大批中方员工已到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大众集团生产厂和研究中心进行了培训。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也分别建立了培训中心,引进德国双轨制职业培训模式,既给员工讲授理论课,又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在岗培训。四是不断增强售后综合服务能力。目前,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已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售后服务网络,共有550个维修服务站。施密特认为,以上四个方面缺少了任何一点,大众都不能长期在中国立足,也不能成功地与其他外国汽车厂商竞争。
临近采访结束时,施密特先生非常中肯地说,根据我对中国这几年的观察了解,中国汽车市场目前的发展阶段与德国过去的某些发展阶段很相似。现阶段对我们以及中方合作伙伴来说,需要清醒理解的一点就是质量第一,而不是数量第一,这是一种哲学,也是保证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