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60年前,一批难民收容所的孩子组织起来,边走边唱两万里,宣传抗日救亡……孩子剧团:童心依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3
第10版(文化)
专栏:

60年前,一批难民收容所的孩子组织起来,边走边唱两万里,宣传抗日救亡……
孩子剧团:童心依旧
李桂杰
这是在深重的民族灾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60年前,就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日子里,一群不愿做亡国奴的孩子们勇敢地站了起来,一路歌唱着舞蹈着诉说着,投身于抗战救亡的洪流中,这就是著名的抗日儿童戏剧团体——孩子剧团。不久前,这些头发花白的“老孩子”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相聚在首都北京,共同庆祝剧团的花甲寿辰。
茅盾曾把孩子剧团喻作“抗战的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1937年9月3日剧团成立的时候,他们中唯一的共产党员、年龄最大的吴新稼才19岁,他带领的弟弟妹妹们都是年龄在8岁至16岁之间稚气未脱的孩子。如今,他们的脸上虽已爬满了皱纹,有的已步履蹒跚。但是,当他们谈起难忘的童年,仍是止不住地激动止不住地流泪。
1937年11月,上海被日军侵占后,这批从难民收容所里跑出来的孩子开始了边走边唱宣传抗日的千里跋涉。他们经过江苏、河南,历尽艰难困苦到达武汉时,受到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郭沫若、邓颖超等人的欢迎和接见,并成为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一个直辖团体。在参加保卫大武汉的斗争之后,他们又辗转于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广大地区。孩子们不怕苦不怕累慰问军队战士,深入农村、矿区进行巡回演出。短短五年,剧团行程两万多里、途经8个省市,演出了30部戏剧,唱响了80多首抗战歌曲,演出达500场次之多。
集体生活和艰苦的战时环境锻造出他们坚毅、团结的品格。还记得,10岁小团员周令芳在演《堂棣之花》时饰卖唱女,要唱六大段对她来说如天书般难懂的古诗词,是郭沫若手把手一字一句地教她识读,并耐心地反复讲解。郑君里、石凌鹤、冼星海、张曙、常任侠等戏剧家、音乐家和学者也曾来团讲课、教歌、排戏。
当这些因战争与亲人离散、衣衫褴缕的孩子们站在人们面前,握着小拳头瞪着燃烧的眼睛,用天真稚嫩的声音控诉日寇的残暴、诉说自己的遭遇时,听众常常悲愤难忍、痛哭失声,抗日的口号声响彻云霄。孩子剧团还把当地的少年儿童组织起来宣传、募捐和劳军,先后参加过剧团工作的孩子一共有100多位。同时,他们还和十几个国家的少年儿童通信联络,介绍中国的抗战情况,并收到国外来信200多封。
中央乐团团长、著名音乐指挥家严良堃,指挥《黄河大合唱》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他第一次在“国统区”重庆指挥《黄河大合唱》,是1940年在孩子剧团。他到世界各地去演出,个人简历里从不忘写上“抗战时孩子剧团团员”。写出《奇花》一书的老作家陈模在十年动乱期间受到迫害,曾一度被开除党籍,他不但在非人的折磨中挺住了,还创作出若干部书稿,是剧团的力量在无形中鼓舞着他。“救国、革命、创造”,是当年周恩来对孩子剧团的勉励,团员们都铭记着这六个字。
“应该把我们的童年、把孩子剧团的故事写成戏剧,演给现在的孩子们看。”如今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家长的疼爱、老师的呵护中。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如此娇嫩,经不起风吹雨打;那么容易与人斤斤计较,还不懂得如何去为国分忧,如何用肩膀扛起历史的重托……孩子剧团无疑是一面镜子,能照亮孩子们的幼小心灵。
1986年,武汉新孩子剧团宣告成立。在武汉工作的老孩子剧团团员胡杰、李佩兰等出任顾问。“孩子们,站起来!孩子们,站起来!在这抗战的大时代,创造出我们的新世界!”团歌又响起来了,持久且响亮,因为这是永恒的希冀与欢歌。(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