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7阅读
  • 0回复

建构中国的小说学——读《中国小说学通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3
第10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建构中国的小说学
——读《中国小说学通论》
李涛
小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在中国古代小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对小说作品的鉴赏与批评,对小说理论的研究与探讨,以及对小说历史的追溯与总结,这一切,既丰富了小说艺术的内涵,也超越了艺术的范畴,从而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小说学。作为国家“八五”重点图书,由宁宗一、孟昭连、罗德荣、李忠明共同撰写的《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对小说这一叙事文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整体性的观照与把握,概括层次高于一般的小说理论著作。
该书以宏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内容,第一次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的小说学。在导言之外,分为五编:小说观念学、小说类型学、小说美学、小说批评学、小说技法学,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小说学理论体系。作者以当代文化的视野反观历史,学术见解高屋建瓴,在古代小说观念的衍化、小说类型的产生与发展、小说批评的民族特色等问题上也新意迭见。比如“小说”这个概念的含义,古今差异极大,即使在同一时期,其所指也往往不同;而这个问题与小说的类型、小说表现技巧等又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不能搞清“小说”在不同时期的真正含义,就可能导致对小说艺术其他一系列问题的误解。作者专门对“小说”这一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作了细致的多角度的分析探讨,对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衍化过程勾画出比较清晰的轨迹。
关于小说观念的成熟,传统的看法是始自唐代,依据多半是明代小说家胡应麟的一段话:“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前人由此相信,魏晋“非有意为小说”。而该书作者则以细致的考证提出,小说观念之觉醒始自魏晋。作者认为,判断这个问题的两个关键是:是否已经出现了自觉的虚构意识,小说创作的目的是否为了娱乐。对某些习见的资料,作者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如胡应麟所谓“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前人一般理解为是指魏晋小说并无虚构。其实这一句的确切含义是强调“传录舛讹”者多、虚构者少罢了,它只能说明魏晋时期已经有了自觉的虚构意识而不是相反。更何况,胡应麟还有过“小说,唐人以前记述多虚,而藻绘可观”之语,即可说明他是主张小说的自觉虚构是始自魏晋的。作者还挖掘出“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的一段有关小说的议论,对认识小说的本质有重要作用,亦是应该引起研究者注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