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百年沧桑百年荣耀——访巴西文学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7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百年沧桑百年荣耀
——访巴西文学院
吴志华
巴西文学院建院100周年前夕,我们来到里约热内卢,走访了这个巴西文学界的神圣殿堂。文学院坐落在市中心的维尔逊总统大街,是一座乳黄色平顶两层建筑。正门前有一尊巴西文学院奠基人、作家马查多·阿西斯的青铜半身塑像。就在这座塑像前,导游绘声绘色地把人们引入了历史中。
19世纪下半叶的里约热内卢已是一座繁华都市。受欧洲文化、特别是法国文化的影响,居住在这里的文人墨客,每天在夕阳西沉时,走向海滨的露天酒吧和茶室聚会,饮酒赋诗、高谈阔论、针砭时弊。在这种浪漫的文化氛围中,文学家们逐渐萌发了以法国文学院为模式建立巴西文学院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巴西文学界的关注和联邦政府的支持。1897年7月20日,巴西文学院在里约热内卢正式成立。第一批院士共40名,马查多·阿西斯担任了第一任院长。
文学院成立后,由于缺乏资金,只得暂借一座体育场作为自己聚会的地方。1922年,法国政府在里约热内卢兴建了一座楼房,作为法国参加庆祝巴西独立国际展览会的会址。翌年,法国政府将这一建筑赠给巴西文学院,作为新的院址。
迈进文学院的大厅,右侧是一个小会客室,茶几四周安放着四把天鹅绒椅子,供候选院士休息。巴西文学院实行院士终身制。因此,只有当某位院士去世后才能腾出席位。凡是出生于巴西、并有重要或多部文学著作的作家都可以竞选院士。文学院对申请人的履历和作品进行研究后,从中推举出3名候选人。最后,在每星期四举行的院士全体大会上,对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投票表决时,3名候选人就坐在这间会客室里,等候表决结果。
沿着一个螺旋形的小楼梯,我们走上二楼的会议厅。厅里清一色的乌木讲台和桌椅,两侧墙上挂着历届院士的黑白照片。主席台对面墙上的玻璃镜框里镶着文学院章程。这个章程100年来没有做过任何修改。
新院士就职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共和国总统、内阁部长和各界名流亲临祝贺。仪式在楼下大厅里举行。在院长宣布新院士名单后,新院士缓缓走进大厅,登上左侧讲台,发表简短的就职演讲。导游告诉我们,院士们都十分重视这一演讲,因此,演讲辞往往精彩绝伦。台下,老院士还时不时插上几句风趣幽默的评论,使气氛庄重不失诙谐。随后,新院士穿上绣金大宽领的墨绿色长袍,佩戴上金光闪闪的院士勋章,坐上自己的席位。从此,巴西文坛上又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星斗。在现任的终身院士中,有中国读者熟悉的若热·亚马多。他的代表作《无边的土地》、《黄金果的土地》等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100年来,巴西文学院走过了一条坎坷而又光荣的道路,为巴西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前,巴西的许多优秀作品因得不到保护而流失,同时,作家们出版自己的新作,面临着资金和发行上的困难。文学院成立后,院士会议经常对各种文学新作品进行评论,从中选出优秀的新作和文集,送到官方印刷厂出版。这一做法大大激发了作家们的创造积极性,同时也从中发现和保护了一批有力度的文学作品。1909年起,巴西文学院还设立了一年一度的文学奖,颁奖活动成为巴西文坛上的盛事。文学院的另一项任务是规划葡萄牙语字典的出版,分析和确立语法和词法的新变化,同时还为制止滥用外来语的现象做出有关规定。
按照章程规定,出版具有文学价值书籍的人才能竞选院士。但实际上,文学院绝大多数院士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例如,与文学毫无关系的巴西航空事业的奠基人桑多蒙也曾当选为院士。不过,担任院士后,他从未参加过一次院士会议,人称“飞行院士”。由于实行终身制,100年来,院士的席位轮换得并不多,担任院士时间最长者达65年。而西方忌讳的数字“13”,在这里也留下了趣话。被列为13号的院士,仅仅当了两年就去世了,而他的继任者很不愿意占据这个倒霉的席位,在空缺了数年之后才正式坐在这个位子上。结果,他担任院士的时间不多不少,正好13年。
值得一提的是,文学院成立后的80年间,由于院士中保守派的反对,竟没有一位女院士。然而,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1976年,文学院第一次通过决议,同意接受妇女竞选院士席位。就在这一年,拉谢尔·盖依罗斯当选为第一位女院士。1996年底,女作家纳里达·皮农当选为第一位女院长。现在,就是在这位女院长的领导下,筹办了文学院百年庆典活动。这对那些曾经反对妇女进入文学院的人来说,不啻是绝妙的讽刺。
最后,我们来到文学院的图书馆,这里几乎收藏了所有院士的代表性名著,正是这些著作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巴西人。导游在这里向游客们朗诵了几篇诗歌和小说片段。我们从导游严肃庄重的神情和抑扬顿挫的语调中,能够体会到这些篇章所闪烁的哲理光辉与绝妙的词语的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