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名楼游罢话古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7
第4版(副刊)
专栏:江山万里行

  名楼游罢话古今
杨德华
平生有一大愿望是登江南三大名楼。大约五年前,次第参观过黄鹤楼和岳阳楼,只剩下滕王阁尚无缘拜识。今年暮春时分路过南昌,有幸登临滕王阁,不免窃窃自喜。古人说:“不登斯阁,情何所系,魂何以安?”心愿补足,情和魂都大可安生了。
归来乘坐新开辟的京九线列车,倚在整洁的卧铺上,听着火车隆隆北去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不觉陷入了沉思。古往今来,三座名楼吸引了多少游客,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它们的魅力究竟何在?北宋以重修岳阳楼而闻名的滕子京说得好:“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这一胜一显,道出了它们的奥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才能望远,才能将湖光山色、长河落日尽收眼底。一句话,它具有临观之美。登岳阳楼,你能看到八百里洞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壮观景象。登武汉重镇蛇山之巅的黄鹤楼,你能领略到“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非凡气概。说到滕王阁,你可以细细品味初唐才子王勃描摹其秋景的清辞丽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不只是秋景,四时物候,各有不同。登名楼饱览山川秀色,不能不激起你对祖国锦绣河山的一腔热爱。
三座名楼均都修建了千余年,屡修屡废,屡废屡修。在众多的江南楼阁中,独此三楼占尽风流,显示了恒久的魅力,原因又在哪里?又是滕子京有言:“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换句话说,是因为有大手笔为它们留下了绝妙好辞,才使它们经久不废、声名远播。清人尚镕说得凝炼:“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提起滕王阁,人们只记得王勃在这儿留下的气势恢宏、词藻清丽的《滕王阁序》,谁还记得当年修它的花花太岁、唐太宗的弟弟李元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没有王勃的序和诗,就没有滕王阁。人们不是说“倘非子安序,此阁成荒陬”么!又道是“不遇子安空有阁,千秋寂寞永无名”。同样的,黄鹤楼也流传下不少文坛佳话。自崔颢留下咏黄鹤楼的名篇后,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叹为观止,传说他就因为这首诗恨不得把楼都砸了。有诗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过他还是留下了送别孟浩然的千古绝唱。自唐以降,王昌龄、王维、刘禹锡、贾岛、杜牧、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辛弃疾等等历朝文人都留下了数不尽的诗篇、散文。了解了凝固在名楼上的历史,你会为古老而悠久的中国文化而备感自豪!
“名楼岂但供清游”,文人豪杰们不止留下了描摹山川秀色、四时佳景的诗作,还在作品中寄予了更深的含义,感时伤怀,抒发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北宋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表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道出了引起无数人崇仰折服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名将岳飞登黄鹤楼留下了气贯长虹的又一首《满江红》,其下阕是:“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文天祥几次登临滕王阁,也留下了沉郁悲壮的诗句。读了附丽于名楼名阁的这些感时愤世的作品,你会使自己的灵魂净化,视野胸襟得到一种升华。
“国运昌,则楼运盛。”名楼的兴与废,常常是时代盛衰的鲜明标记。黄鹤楼是在上个世纪末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的。历经百年沧桑,直到1984年才又雄踞于武汉长江南岸。岳阳楼到解放前夕已是疮痍满目,濒于倒塌。建国后虽几经修葺,为国力所限,只能小打小闹、修修补补、不成气候。直到八十年代初,它的光景仍是,你跨进门槛,“警告牌”上提醒你:“主楼危险,脚步放轻”;你上二楼,则警告你:“栏杆腐朽,请勿靠近”。你得提着性命去登楼赏景,险不险?玄不玄?还生得出幽思雅兴不?到得1984年,经过两年的大修后,它才以崭新的面貌接待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偏居江西的滕王阁更是一言难尽。还在二十年代,北洋军阀的赣军司令,为抵御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一把火烧掉了本已破败的名阁,日寇长驱直入时,则把阁址变成了污秽不堪的马厩。新中国建立后,江西的有识之士几次动议重修滕王阁,但接踵而来的大跃进和三年灾害,继之而起的对所谓“厚古薄今”倾向的指斥和批判,使建阁之说屡屡束之高阁。直到1985年,重建滕王阁的计划才正式列入日程,90年代前夜的重阳佳节,它方以更宏伟的雄姿再度耸立于赣江抚河之畔。
笔者在“四害”消除后不久初抵武汉,凭一张新购到的交通图行路,见上面标有晴川阁、黄鹤楼的字样,欣欣然按图寻访。到得长江大桥桥头的禹功矶畔,只见荒榛衰草,瓦砾迷离;遥望对岸蛇山,黄鹤楼踪影全无。耳畔只闻江水的滔滔声和火车驶过的轰鸣声。十年后重去,则清幽绝尘的晴川阁、富丽堂皇的黄鹤楼拔地而起,使重镇生色、江河生辉。而滕王阁则不到九十年代就寻觅不到它的影子。真是去得早不如去得巧。生在政通人和的改革开放年代,得睹江南三座名楼的伟岸雄姿,感受到弥漫在那儿的浓浓的文化气息,实在是生平的一大幸事,快事,乐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