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艺术比赛与文明素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7
第4版(副刊)
专栏:文化谈片

  艺术比赛与文明素养
元也
我每年都有幸欣赏几场艺术比赛,看得多了,也渐渐看出了门道;时间长了,也知道一些内幕。原来,比赛比赛,“功夫在诗外”。
一些选手在赛前不是潜心艺术,锻炼技能,而是忙于打探评委名单,找关系,送礼金。塞红包似乎成了某些比赛的一种交际方式,初赛、复赛、决赛,一路塞下去,分量越来越沉。我见过一次大奉送,选手与同伴守候在门厅,一遇挂有评委牌子的,便堂而皇之地塞上一包。不明内情的人还以为是在那里发放什么赛场须知。
过去是评委被动,名字事先不公布,所有人被封闭在一个住处,唯恐说客盈门。如今,有的评委一改而为主动出击,比赛期间八方游说,互为关照。
去年在北方一城市的比赛,几位评委行装甫卸,便频繁活动,今日我开一席,明日他设一宴,投李报桃,把名次事先排定,险些让佼佼者名落孙山。今年南方一城市的比赛,有二三评委似乎对场上情形并不看重,而是情有独钟,以门户为界线,热衷于场外运作,上下奔走,专门为自己的单位自己的地区夺冠煞费心机。有人甚至有能量改变评委会以多胜少的最终决议,有人还能让闭幕式的解说词与评比结果大唱反调。在少数人的操作经营下,有的比赛规则、评比结果朝令夕改,忽东忽西,一时间赛场成了谁家的门市,好生随便。
一些主办者对评比的左右也使艺术比赛变质变味。前年的一次所谓歌曲比赛,凡是想进决赛的选手都被告知必须交纳费用若干若干。穷选手自然丧失了资格,最后赛出的名次当然更难免铜臭的气味。在不少比赛中,出资出力出地方的也都有要求好名次的权利,比赛结果中总要分割出一部分来照顾张家报答李家。
现在有些艺术比赛,负荷日见沉重,令选手苦不堪言。不久前的一次学生比赛,在创作、排练、编导、音乐、舞美方面,许多选手都花费三万元左右,有人自称耗资十万。若家庭收入宽裕或者有幸获外界资助,尚能应付,但更多的学生选手都是依靠举家的节衣缩食甚至告贷才能参加比赛。有些家庭为了扶助子女,捉襟见肘,几年都喘不过气来。这样的比赛,其实正在渗入门第、关系、贫富的成分。贫寒学生的参赛机会和舞台位置会不会受到影响?选手有没有可能因此而更羡慕艺术之外的那些物质利益?未成年的心灵是不是过早地经受了找关系、求赞助的磨难?
艺术比赛的技术水准,近些年越来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比赛中的文明素养正在被一些人淡忘,这也是令人遗憾的现状。艺术是塑造人的心灵的事业,不属于艺术的比赛都在讲文明,艺术比赛就更不容忽视。如果连文明素养都打折扣,又怎么能从事精神文明的建设?
我想提个建议,以后的艺术比赛应当经受文明素养的资格审查,从选手、评委到主办者,无一例外,把文明素养作为比赛是否成功的标准。如果文明素养太低,那再高的技术水准也没有什么价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