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草原对着世界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8
第4版(要闻)
专栏:

  草原对着世界说
本报记者刘亮明
夏日的内蒙古草原,阳光灿烂,新绿无边。
草原以活生生的现实对世界骄傲地说:这里的一切已经和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翻越大青山,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东北行近700公里,便踏上驰名世界的锡林郭勒草原腹地。在清澈蜿蜒的锡林河畔,一排青砖红瓦房显得格外醒目。正为480多只活蹦乱跳的小羊羔进行药浴的主人吉日嘎拉直起腰,朝着锡林河两岸“好似珍珠撒”的畜群扬手一指:“那都是我家的,有1100多只羊、100多匹马、50多头牛。”吉日嘎拉是锡盟锡林浩特市伊利勒特苏木(乡)中年牧民,全家5口人,近年每年收入10多万元。他一再说他赶上了好时候:开着拖拉机打草、运草,驾着摩托、吉普车放牧,吃的穿的用的和城里没啥两样,“老辈人做梦也不会想到,牧民能过上这么风光的日子”。
在距锡林浩特市200多公里的西乌珠穆沁旗巴音青格勒嘎查(村),48岁的牧民桑布拉坐在宽敞客厅的沙发上,美滋滋地说,他家4口人,有大小牲畜1300多头(只),年纯收入5万多元,已实现“三化”:生产机械化、家用电器化、生活营养化。临别,他特意打开厨房,让记者看他刚刚从城里买回的芹菜、黄瓜、青椒等新鲜蔬菜,笑呵呵地说:“如今咱饭桌上不再单是炒米、奶茶、手扒肉了,时鲜蔬菜换着口味吃。”
如今,在内蒙古草原上,像吉日嘎拉、桑布拉这样的牧民家庭已随处可见。昔日“一顶毡包飘四方,餐风饮露无定所”的生活已一去不复返。
抚今追昔,63岁的锡林浩特市那仁宝力格嘎查(村)老支书扎木苏荣感触良深:牧民的日子“过去捏在老天爷手里,如今攥在自己手里”。过去,牧民走“敖特尔”(游牧),一年得搬十几回家,像无根的草,一飘荡就是几百公里。如今牧民真是“活在‘福’字上了”。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狠抓“两个转变”,促进“两个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得以快速增长。去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由10年前的380多元增加到1600多元。物质生活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吃讲科学营养,穿讲美观大方,住讲舒适宽敞”成为时尚,各种家用电器和生产、交通机械也大量进入普通农牧民家庭,生活的“温饱型”正明显地向“质量型”转变。
在与蒙古国接壤的东乌珠穆沁旗,记者走进吉尔格朗图嘎查老牧民那·达木金敞亮的砖瓦房,看到的是,一色儿淡白的瓷砖地面,美观大方的工艺顶灯和壁灯,大幅的玻璃山水画和蒙古挂毯,造型别致的各种陶瓷工艺品,以及十多种报刊。达木金的追求是:“收入多了,生活当然也得多些个讲究。”
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长任勤介绍说,草原牧民的各种生活设施年年都有改善,近年又悄悄兴起了住房装修热。有的牧民为了孩子上学方便,还在城里购买或建了新房。好多牧民的生活比市民、干部还要阔气。
穿过锡林郭勒草原向东,便是20年代嘎达梅林同王爷、军阀战斗的科尔沁草原——如今的内蒙古哲里木盟。从通辽市西行20余公里,远远便望见一座新村掩映在葱翠的松柏垂柳之中。走在村中笔直的柏油路上,指着路边瓷砖贴面、高大整洁的村民住房门楼,建新村党支部书记肖德新自豪地介绍,这里过去缺吃少穿,一遇点灾荒,村民便背井离乡结队逃荒讨饭。而现在,全村丰衣足食,人均年纯收入超过2000元。420户村民,家家都住上了装修讲究、敞亮的砖瓦房,看上了电视,用上了自来水。村里有商场、医院、储蓄所、中小学,实现了蒙汉各族农民买日用品、储蓄、就医、孩子上学“四不出村”。95岁的老寿星何大林扳着指头说:“朝代我经得多,看得透了,还是咱社会主义好。如今老百姓算活在天堂上了。”
建新村的巨变是草原农区生活巨变的一个缩影和生动说明。在全自治区118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到处可以看到令人惊喜的变化。赤峰市元宝山区前进村50%的农民已住上了二层小楼,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猎民用上了程控电话,告别了千百年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顺风耳”的神话变为现实;巴彦淖尔盟乌兰图克乡村里“淋浴室”的招牌红得格外引人注目,农民结束了“生一次死一次,一生只洗两次澡”的历史;呼和浩特市土默川农村一家家“美容美发厅”生意红火,男女老少不惜“花俩钱买个精气神儿”。
随着物质生活的变化和提高,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八千里北疆边境线上,活跃的“文化长廊”活动打破了草原的亘古沉寂,科学文化知识和新生活的欢乐一起滋润着牧民的心窝;在广大的农村牧区,遍布苏木、乡镇的文化站红红火火,歌声读书声充实丰富着农牧民的生活;乌兰牧骑红旗不倒,不分酷暑严寒把精彩的文艺节目送遍草原的每个角落;农民艺术团应时而生,随时随地将“自个儿的生活”吹拉弹唱得有滋有味儿;千万个农家牧户,长满老茧的大手居然在客厅里、窗台上养满千姿百态的鲜花,为的是生活得“有意思,心情好”。广大农牧民在歌中自豪地唱道:“金鞍鞍上扎一对红缨缨,风风光光朝那小康路上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