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深山菇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8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深山菇香
本报记者赵鹏
政和县地处闽西北深山之中,数十座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峰,紧紧环拥着它。火车不通,国道不达,至今仍是福建省贫困县。
据介绍,政和全县山地250多万亩,耕地却只有20多万亩。开门见山,一山四季,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此地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加之特有的生产加工技术,政和所产的茉莉花茶香飘四海,古今闻名。但茶香也怕山深,由于缺乏品牌和市场意识,少了宣传,没了名气,政和花茶逐渐被人遗忘。
而邻县闽东屏南、浙江庆元此时大搞香菇生产,日子越过越红火。“头几年,我们也曾尝试过种魔芋、办针织厂,但都未有多大成效。”政和县委书记丁仰宁说,“病急乱投医只能越治越重!为了尽早脱贫,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向人家拜师学艺”。
诚心学艺,说干就干。从1994年起,短短的三年内,21万人口的政和一下子便涌出3万菇农、6000菇商。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县香菇产量已突破了1亿袋,总产值近5亿元。去年,政和县财政收入4600万元,其中来自菇业的大约有1000余万。据粗算,全县平均每个农民至少从香菇中得到了1200元的收入。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何以居上呢?“同是一片山,同是一片林,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把这小小的香菇,当成全县每个党员、干部沟通、帮助每户农民扶贫攻坚的晴雨表和责任卡。”政和县长叶家乐对记者说。按照规定,这里的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自筹500元—1000元对口联系一家农户帮产促销。星溪乡梅坡村有一林姓人家,家中有五个俏丽的姐妹,只有老父亲一个男劳力,日子过得一直苦苦巴巴。去年,在乡领导支持下,五姐妹把平时省下的5000元凑起来,送其中两人到浙江庆元学技术、购菇种、集信息。回来后,五姐妹动手配料、装袋、搭棚、护筒,栽培成功花菇6000多袋,当年便净赚1万元,“五朵银花”的故事也因此开始流传。
像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家,在政和县还有数不清的一串串。在经历了茶香与菇香的兴衰起落后,政和人终于学会了不再只靠传统的方式劳作。今年伊始,政和县筹集1000万元周转金,并出台16条鼓励流通的政策。
山门开,菇商来。政和农民也开始洗净泥腿上岸去,学着做起生意来。在外屯乡湖屯村,记者见到刚刚从村里收购香菇回来的何辉金。他虽然今年才26岁,可全村有近一半的香菇由他负责联系销往广东。“现在光每个月的电话费就要100多块。”何辉金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香港这一回归,我们马上就可以把生意做进香港去了!赶上国事、家事一齐兴旺的好时候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