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老兵风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8
第12版(副刊)
专栏:八一颂

  老兵风采
任家绪
总是忙,节假日概不例外;总是笑眯眯,再忙再累也不失其笑容可掬的情态。这是老兵卢中尧十多年来留给我的印象。
有很久了,我想写一写卢中尧,可总难成稿。想写他,是因为他的不寻常之处曾不止一次地打动过我的心;难成稿,是因为他的一切太平淡了,平淡得难以叙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
近日,学习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深为张思德所打动,也为写卢中尧打开了思路。张思德是四川仪陇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了长征。十年后,相同资历的战友,有的担任了营长、团长,而张思德仍是一名老兵。战友中,有的成为英雄、模范、功臣,而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一直默默无闻。1944年9月5日,因炭窑崩塌而牺牲。表面地看,张思德生的平淡,死的也平淡。可是,他的生,“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他的死,“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正因为这样,部队为张思德召开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到会并发表了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军队的唯一宗旨,张思德是这一宗旨的具体体现。卢中尧是一名张思德式的老兵,尽管生活的时代不同,却有着相同的老兵本色。
卢中尧是1973年入伍的,一入伍就踏进炊事班,一干就是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里,他做了多少饭菜,从未做过具体统计,但肯定是一串十分可观的数字。可贵的是,如今他仍如当初那样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顿饭菜。同期入伍的战友,有的已走上了师团级领导岗位,而他仍是一个兵,一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老兵。卢中尧担任炊事班长已有二十二个年头了,这与他的炊事工作时间一样,怕是要数“全军之最”呢。他先后带出百余名新兵,如今班里的战士若按民俗而论,对卢中尧都应以“伯伯”相称了。他带过的兵,有的已提升为干部,有的改为志愿兵,有的到地方成了“老板”、“名人”;他们中不论是谁,对卢中尧莫不以兄长相敬。
如果不说“忙”,也不说“笑”,就无法说卢中尧。说到卢中尧忙,那是由于机关食堂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廊坊陆军导弹学院只有这么一个机关食堂,供单身干部、零星人员和部分家属就餐。就餐人员成份的多样性和数量的不确定性,给炊事工作造成繁忙现象。忙而不乱,忙而不烦,总是含着笑容服务于大家,这是卢中尧炊事工作的特色。即使是这么忙,卢中尧还带领全班养猪、种菜、做豆腐,尽最大努力改善伙食。尤其是他加工的豆腐,色好味纯,常年供学员队和家属们食用。大家赞扬卢中尧,多次为他请功。二十五年中,他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曾五次被评为优秀党员,还被评为优秀班长和优秀志愿兵,是总参系统的学雷锋标兵。他带的炊事班,曾七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十一次被评为先进工作单位。
随着年龄的增大,家乡亲朋,昔日战友,都劝他:“少忙一会儿吧,也该想一想个人的事啦。”卢中尧说:“想那么多干啥,做好眼前的不比什么都强!”按照有关规定,1986年卢中尧可以退出现役了。依他的炊事技术,到地方安排个理想工作,或起个执照开业,都是不成问题的。驻地有的企业愿特招他主持炊事工作,有的饭店愿出高薪聘请他掌勺,他都没有动心。当部队决定他继续服役时,他深情地说:“部队需要我,我更需要部队。这么多年了,就是泥人也会对部队产生感情的。”
卢中尧虽已是二十五年军龄的老兵了,只要部队建设需要,他会始终如一地工作下去的。
威武之师,既需要叱咤风云的将领,也需要默默无闻的士兵。从张思德到卢中尧,曾有多少老兵为人民军队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普普通通的人生,平平淡淡的事情,却永远闪烁着一代代老兵的风采。(作者单位:廊坊陆军导弹学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