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半个世纪后的约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8
第12版(副刊)
专栏:

  半个世纪后的约会
刘希亮
今年的5月11日是老教育家韩作黎老师八十岁寿辰。这天上午,在北京育英学校的阶梯教室,举行“韩作黎教育思想研讨会”。相约参加的大都是约五十年前韩老在育英学校任校长时的学生。他们当中,有普普通通的工作者,也有部长和将军;有在北京的,也有从外地赶来的。
阶梯教室里挤满了人。
韩老在讲台前动情地说:“孩子们,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你们还在想念着你们的母校,还在惦记着我,谢谢大家了!”接着,韩老像当年在教室里点名似的问:“李讷来了吗?”李讷从人群中站起来:“韩校长好!”“涛涛来了吗?”涛涛站起来:“韩校长,我在这儿,祝您健康长寿!”……掌声、欢呼声骤然地响起来。这掌声、欢呼声让人觉得依然是顽皮的孩子式的。
掌声刚落,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站起来说:“我虽然不是育英学校的校友,但我是韩老师的学生。我在延安上学的时候,韩老师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在他的教导下,我们都养成爱读课外书的习惯。我至今不忘五十年代读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的:‘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段话,每时每刻都在鞭策着我……”
是的。“教师的一切就是为了孩子,为了明天。”韩老不仅是这一教育思想的倡导者,更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家。
在这热烈场面的感染下,我猛然想起了另一个令人难忘的场面——
那是粉碎“四人帮”后的一年。在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校园里,王企贤校长正在接待来自欧洲、美洲的客人。在这些外宾中,有一位美籍华人,她的一举一动都让人觉得奇怪。刚进校园,好像这里的一切都在吸引着她。她从肩上取下照相机,几乎是走一步就要照一张:孩子们玩耍的滑梯,她照;孩子们荡的秋千,她也照。她好像要把这里的一棵树、一棵草都装进她的照相机里去。那位客人见王校长正在打量着她,收起照相机便试探地问:“老先生,我想向您打听一个人,王企贤老先生现在在哪儿?他老人家可好?”王校长一听,顿时愣住了:“我就是王企贤。”客人上前一把拉住王校长的手,像是久别的孩子见到了父亲似的,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我们虽不相识,可是我的丈夫刘仲弘是您的学生。仲弘在美国的一所大学当教授,几十年来,他时常想念您,他说,他一辈子都忘不了您对他的教诲。他还常给孩子们讲岳飞、文天祥。他说,这是他小时候您给他们讲过的故事……”半个世纪了……王校长的嘴唇微微地颤动着,像是在呼唤着远方学生的名字……
掌声把我从回忆中震醒。
啊,半个世纪后的约会——望着讲台前的韩老,望着阶梯教室里这些已经长大了的学生——一种情感的激流像野孩子般的小溪在我的胸中奔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