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乐为群众排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8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表扬

  乐为群众排忧
1996年6月,45岁的齐宝顺走上市信访办主任的位置。不同的是,他的这次“升迁”,几乎遭到所有亲朋的数落:信访办的活儿你还没干够哇?清水衙门,没油水不说,成天跟哭天抹泪、扯皮的事打交道,别说解决问题,就是听着看着,头皮都会发麻,没有病也会急出、气出个病来。
面对好心的劝说,齐宝顺有自己的主意:清苦工作,你不愿干,他不愿干,谁干?凭上级这么信任自己,就不能讲三讲四的。于是,齐宝顺上任了。齐宝顺已做了20年信访工作,他对群众有感情,乐意为群众排忧解难。仅1996年,齐宝顺所领导的营口市信访办就接待集体来访842批,约2.4万人次,个人来访2077人次,处理来信1606封,60%的问题得到解决。全市信访办工作目标管理水平位居辽宁省前列。
老上访户王运强家由穷变富,离不开齐宝顺的帮助。1983年,王运强在某厂当临时工,外出做活时受伤。申请定工伤时,有关部门按政策没予批准。他一气之下,开始上访。先是市里,后到省里。几年时间,用于上访的花销就达2万多元,成了省市有名的上访老户。齐宝顺曾20多次骑车走访王家,在耐心劝导教育王运强的同时,向他伸出了友爱的手。数九隆冬,王家无煤取暖,齐宝顺和同志们就想办法帮他家买煤。王家的大女儿准备上初中,想不到父母让她辍学。好学的孩子因此几次偷偷抹泪。齐宝顺说服了王家夫妻,又掏钱给孩子交全了学费。王运强几次住院无钱交押金,都是齐宝顺掏腰包付的款。
王运强的思想转变了。按说,齐宝顺这时也该放下心思了,但他却又开始为王家今后的生计打算了起来。他几次跑有关部门协调联系,帮助王家扩建蔬菜大棚。现在的王家装了电话,买了摩托车,4间住宅宽宽敞敞,还清外债,积蓄有了10来万元。
齐宝顺帮助过许多人。一些得到他帮助的人,总想报答一下。但齐宝顺给自己定下了“清规戒律”:不吃请,不收礼。
那还是齐宝顺当接待员的时候,一位外籍华人拿来万余元钱物,酬谢齐宝顺为其父平反所做的努力,被齐宝顺谢绝。信访办的同志做过初步统计:这些年齐宝顺拒收的礼金,最少也有五六万元。
齐宝顺乐为群众排忧解难,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赞誉。老百姓称他是“咱们的好公仆!”辽宁营口市刘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