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帮扶“老大难”——赣榆县扶贫攻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8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帮扶“老大难”
——赣榆县扶贫攻坚纪实
梁作瑾仲维新李超唐珂
地处苏北的赣榆县西部山区,曾是刘少奇、陈毅、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这片英雄的土地由于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缓慢。1991年,人均纯收入仅230元,比全县低500多元,40%的农户还处在温饱线以下。长期以来,贫困山区成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老大难”地带。
没有山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1992年起,县委组织县直机关38个扶贫工作组进驻山区包村扶贫,经过4年努力,1996年山区人均纯收入达2045元,96%的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同是一个县,东部沿海和内部山区发展很不平衡,除了环境因素外,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是重要原因。扶贫工作组进驻包扶贫后,经过调查发现: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贫困村干群尽管求富愿望很强烈,但大部分人总以为自己地处山区,交通闭塞,条件恶劣,无资金,缺人才,信心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扶贫组组织有关人员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特别是用和自身条件相似的全县经济强村的发展典型引导干群增强脱贫致富的决心;同时还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扶持一批头脑活、能力强的农民率先发家致富,通过扶持“冒尖户”,影响和带动想富而又怕“担风险”的群众放胆发家致富。该县的黑林镇,一条省道贯穿境内,交通便利,每天南来北往的客人络绎不绝,但多年来,当地群众却“抱着金碗讨饭吃”,白白浪费了这一市场资源。扶贫组进驻后,从转换脑筋入手,引导鼓励群众沿路摆摊设点做生意,三个月时间就动员近80户群众走上街头,如今,已有1000多人在街上搞起了商贸。市场意识的增强,加快了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到1996年,山区共发展个体工商户1800户,专业户580户,占山区总户数的48%,成为山区脱贫致富的排头兵。
山区毕竟闭塞,转变了观念之后,农民最迫切的就是寻找赚钱的门路。扶贫组急农民所急,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为贫困村找到一条既符合村情,又符合民意的脱贫之路。圈洪爽村是一个山多地少的特困村,四周的大山一直被村民们看作是贫穷的祸根。扶贫组进村后,发现山上的大青石是做石雕的上等原料,他们决定围绕石头做文章,经过市场调研,为该村引进资金20万元办起了石雕厂。由于选项对路,生产的石狮、石蛙、石灯笼等产品供不应求,还飘洋过海打进了国际市场,昔日的“穷根”变成了今日村民的“财源”。夹山乡的茶叶历史悠久,质量上乘,但始终销路不畅,效益低下。扶贫组从市场规律入手,帮助该乡在茶叶的外包装上下功夫,再加上广告宣传,很快将茶叶推向了国内各大市场,销售网点遍及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还在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办起了茶庄,每年创利税800万元,成为该乡的支柱产业。四年来,各扶贫组共为贫困村引进资金380万元,发展项目200余个,新增产值1.2亿元,形成了“村村有项目,户户有活干”的致富氛围。
要保障山区稳定脱贫,必须固本清源。为了普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四年来,全县共投资50多万元为贫困村发展教育事业,新建教室150间,使包扶村村村建起了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投资20多万元购买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书籍2.8万册,兴办农民学校23所,举办技术培训班1900多期,培训农民2.6万人。到1996年,贫困山区92%的农户掌握了1—2门实用致富技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