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阅读
  • 0回复

寻求经济良性发展之路——长沙市工业结构调整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9
第1版(要闻)
专栏:

  寻求经济良性发展之路
——长沙市工业结构调整纪实
本报记者沈兴耕贺广华
今夏的长沙,显得格外清凉;透过这份清凉,可看出长沙人的清醒。这个身兼全国“优化资本结构”和“城市综合配套改革”两大试点的湖南省会城市,历经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了一种感觉,有了一份信心。
他们始终抓住国有资产经营这一重要环节,通过推动存量资产的流动与重组,以及资本的优化配置,不断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为国有经济的良性发展,带来活力和希望。
割腕断臂纺织突围
纺织,曾与电子、食品、机械一道,并列为长沙市四大支柱产业。不曾想到,这个“巨人”几年之间便英雄气短,形枯体瘦。到一九九四年底,纺织系统三十八家企业无一盈利,亏损额占全市工业系统亏损总额的近百分之四十。
出路何在?割腕断臂,解体求生,这是明智而现实的选择。但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长沙市从转换政府职能入手,将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与产权运营职能分离,在此基础上于一九九五年底组建了纺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授权经营方式,实施“盘活存量,资产重组,减人增效,转产分流”的总体改革方略,迈出了纺织系统“大突围”的艰难步伐。
湖南最大的毛纺织企业长沙毛纺厂,活不好,一时也还死不了。该厂原打算走技改和规模扩张之路,但凭自身实力,与同行业一流品牌竞争毫无胜算,与其硬着头皮求生存,不如投靠大树图发展。于是将眼光投向了同行业的龙头老大广东美雅集团,三番五次主动南下,在两地政府的协助下,终于在今年一月了却了心愿。如今,被广东美雅集团兼并后的长沙毛纺厂,仅用了短短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技改项目,生产规模由原产三十万条拉舍尔毛毯扩大到六十万条,产品畅销海内外;
中南地区最大的丝绸专业厂家湖南绸厂,在濒于破产之际,在政府的协助和扶持下,利用身处繁华市区的地域优势,整体转向第三产业,兴办大型商贸市场,使企业绝处逢生。
…………
据介绍,两年来,长沙市纺织系统兼并破产了九家,“退二进三”十二家,股份制改造十家,总计消除债务近四亿元,使近二十亿元无效运转、沉淀呆滞的国有资产得以“止血”和再造。
令长沙市决策者们欣慰的是,纺织系统的突围与裂变,既惊天动地,又风平浪静。改革信心因此更加坚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握紧拳头扶优扶强
如果说纺织行业的收缩和调整,是在一种被动状态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话,那么,全力扶持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则是长沙市一种自觉而清醒的结构调整思路。他们力图以工业结构上的优势,再造自身的经济优势。
“要大不大”,“说小不小”;资产不活,效益低下,这种结构上的“大而弱”、“小而全”,是长期困扰长沙市国有企业发展的主要症结。
透过这一症结,长沙市的决策者们忧虑地看到,多少年来并没有建立起像样的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群体,这不仅不能发挥一个省会中心城市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自身工业也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
由此,构筑大工业、发展大产业、培植大企业、扶持大产品,成为近年来长沙市工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促使国有资本逐步由小向大集中、由劣向优积聚,奏响了长沙市企业改革的主旋律。
继一九九五年,长沙市选择十五户优势企业予以重点扶植以来,这两年一以贯之,始终集中力量,握紧拳头,全力扶“大”。全市每年投入技改资金超过二十亿元,政府并设立工业发展基金,每年由财政注入一个亿,主要用于扶优扶强;给优势企业按上缴所得税收入的百分之十八返还企业,转增资本金;允许优势企业按销售收入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预提技术开发费,列入成本,专款专用;实行技改贴息,对开发的国家级新产品,在三年内将增值税中地方分成部分的百分之五十返还企业;允许优势企业将百分之三的富余人员交市再就业中心接纳安置……
在政策倾斜的同时,以资本为纽带,兼并、联合、改组等多种促“大”改革举措,各显其能。
“九芝堂”与“神箭”同属国内知名中药企业,各过各的小日子,眼下都是“小康”水平。但人无近虑,必有远忧,规模不大,竞争实力不强是两家企业共同的“心病”。要在市场竞争中免于淘汰,携手联合乃为上策。
去年八月,两家企业正式联姻,组建成长沙九芝堂(集团)有限公司,同时以强并弱,兼并了市药材公司,新的集团公司总资产、年销售收入进入全国同行业十强;营销互补、资源同享、优势扩张,给这家企业集团带来良好发展前景。
类似这样优化组合的企业集团,还有以长沙水泵厂、电机厂、化工机械厂为主组建的长沙通大(集团)公司,以长沙啤酒厂、长沙酒厂等组成的长沙酿酒集团等。近两年来,长沙市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已发展了11家。它们在资产重组后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并带动一批相关企业的发展,一跃成为长沙市工业走向未来的希望之星。
但进行结构调整,建造“航空母舰”,远非一蹴而就,需付出巨大的改革成本。长沙市树立“大工业意识”,将“抓大”的思路,从国有预算内企业这个狭小圈子里跳出来,天地变阔了,改革成本也相应降低了。
长沙市委书记秦光荣介绍说:“我们讲‘构筑大工业’,是从‘三个有利于’出发,旨在将集体、乡镇、民营、股份、三资等各类企业一并纳入结构调整的视野之内。谁的实力强、科技及附加值含量高、市场份额大、产业关联度好,就重点扶植谁。”
在长沙,像“远大”空调、“旺旺”食品、“LG”彩管这样一些非国有企业品牌,竞争力强,带动辐射潜力大。仅“远大”,就有36种零部件,在全市13个小企业配套。特困企业铜官陶瓷公司机械厂,自去年揽下“远大”空调前后烟箱、燃烧机阀等配套产品后,业已走出困境。
依托城市整体推进
攻破纺织难点,抓住发展重点,仅仅意味着在整体搞活国有工业这盘棋中有了一个好的开局。长沙人并未因此而喜形于色,相反,他们清醒地意识到,改革与调整之路仍漫长而艰难,更何况更多的时候走在人家的后边!
以城市为依托,整体推进改革,是’97长沙“工业年”的热门话题。他们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促使国有存量资产向新的经济生长点转移,为结构调整开辟一条新路。
拥有2500名职工的长沙钢厂,在钢材市场风云突变之际,陷入困境,到1995年底累计亏损3300多万元。“山不转水转”。企业新班子果断决策停止了炼钢、钢窗等亏损产品的生产,集中资金、技术等主攻效益较好的轧钢产品;同时,利用背靠火车站的有利条件,将临街厂房改造成长沙建材交易中心。
接连两步好棋,做活了长沙钢厂。去年扭亏为盈,今年来势看好,1月至6月已赢利50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长钢人一不做二不休,计划将二产业全部转移到郊区捞霞开发区,原厂区275亩地用于开发三产业。
在长沙,又何止一家“长钢”!市毛巾集团将工厂从繁华闹市搬迁到郊外,腾出原厂址搞房产,并在转移中调整产品结构,实现技术进步,同样扭亏为盈。到目前为止,长沙市六十多家地处市中心地带的企业,八成以上因“腾笼换鸟”、存量资产转向新的经济生长点而脱胎换骨。
几年来,长沙市抓住试点机遇,尝试和探索多种不同形式,分类指导工业改革,使希望的亮点,从更多的国有企业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全市先后引资嫁接改造了湖南造漆厂等300余家企业;租赁了负债2亿多、沉睡近3年的市高果糖厂等115家企业;破产出售了市塑料三厂等36户企业;它们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工业结构调整的燎原之势!
工业结构调整,远不止是企业本身的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深层次矛盾的解决,有赖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协同作战,分忧解难。综合配套,便成为整体推进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长沙市由政府牵头、各部门形成合力,在分离企业社会职能、分流企业富余人员、遏制“三乱”、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为工业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职工住房、养老、教育、医疗以及生活服务等一系列社会负担,压得许多国有企业喘不过气来,这既扭曲了企业的主体行为,也削弱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处于转轨中的国有企业大都陷入困境,企业办社会难以为继,引发出诸多新的矛盾。长沙市从切实化解企业历史包袱入手,着眼于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于去年5月,一次性将市区48所企业子弟学校分离,移交给教育部门,产生良好社会效果;而今,他们又在紧锣密鼓,拟将企业自办医疗机构剥离出来。与此同时,住房、养老、失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线、再就业中心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也相继出台。
3年来,围绕工业结构调整,长沙市从过去那种高投入、争项目、铺摊子的粗放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挣脱出来,转向了集约型、内涵式、规模化经济发展之路,他们向调整要效果,并从调整中寻求国有经济良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多种探索和尝试,虽其艰难,但为高起点、高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后劲。截至目前,长沙市累计已有206个企业实现兼并联合,72个企业实施破产,70多家企业进行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消化分流下岗职工3万人。市属预算内工业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已分别由1994年底的51%、4.94亿元减至去年底的24%和1.9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扭亏增盈又有新进展。亏损企业比去年同期减亏17.7%,盈利企业盈利额比去年同期增长6%,独立核算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已下降到62.3%。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