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走向新岸——湖南省劳教机关教育挽救劳教人员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走向新岸
——湖南省劳教机关教育挽救劳教人员纪实
本报记者吴兢
这里虽没有森严的电网,也没有荷枪实弹的看押武警,却令人深感庄重、严肃。这就是当记者踏进劳教所的第一印象。
提起劳动教养,很多人都认为它不过是“二劳改”!但实际上,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劳教所和监狱都有最本质的区别:劳教所的教养对象不是触犯刑律的罪犯,而是一些严重违法人员,他们有的小偷小摸,有的聚众斗殴,有的寻衅滋事,有的吸食毒品,有的卖淫嫖娼……他们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
依法设立的劳教所,便是以上这样一群特殊“学员”的集中教育改造基地。在湖南省劳教机关,记者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无一不在证实着这样的事实:劳教人员正从这里走出泥淖、迈向新岸。
1997年7月16日中午,从湖南省坪塘劳教所食堂的“三饭”餐厅里,飘出了饱含深情的歌声:“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16名学员围坐在两张大桌前,用歌声相互祝福,开始了他们丰盛的生日午餐。看着桌子中央生日大蛋糕,学员的眼睛都变得湿润了……来自邵阳的劳教学员小田,今天过自己的29岁生日。他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会一辈子记住这个特殊的生日。谢谢管教!谢谢政府!”
从1993年开始,坪塘劳教所便领全国劳教系统之先,为本周内过生日的学员集体过生日吃“生日饭”;让下周将解教的学员集中吃一顿新生的“告别饭”;而新春佳节,他们总是与学员一起听新年钟声,欢欢喜喜吃“团年饭”。用真心换真情!充满人情味的“三饭”制度,如今已在湖南省劳教系统全面推行,成功地消除了劳教人员的对立情绪,使劳教人员在悔过自新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在湖南省新开铺劳教所,记者遇到了回来“走亲戚”的出租车司机熊力国。4年前,熊力国被送进新开铺劳教所时,已是“五进宫”:两次入狱、三次劳教。管教见熊力国写得一手好字,便“对症下药”,让他发挥特长出黑板报,使熊力国感受到了信任和尊重。他的黑板报在评比中多次获得第一名。办黑板报的成功使消极的熊力国觉得自己还有救,终于重新鼓起了新生的勇气。
由于在劳教所表现良好,熊力国提前9个月解教,回到了社会。他利用在劳教所学到的汽车驾驶的本事,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车司机。
熊力国只是众多获得新生的劳教人员中的普通一例。谈起从劳教所走出去重新做人的劳教学员,湖南省劳教机关的干警们如数家珍:开了“新生”家电维修部、并获得“文明经商户”称号的小李;戒毒后成为一家保健公司副总经理的小郑;帮助游客、热心待客的旅行社先进工作者小陈;被家人和领导称作“变了一个人”的电机厂劳模小贺……
在这些令人激动的事实背后,干警付出的心血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坪塘劳教所三中队干警、全省劳教系统“十杰干警”李望生连续9个除夕夜都是和劳教学员团圆度过的。夫人说他“家庭是旅社,中队才是真正的家。”
在改造教育劳教人员的过程中,除了政治、思想、法律教育和文化学习,湖南省劳教机关在劳教人员的职业培训教育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湖南省劳教局局长莫祝安介绍说,湖南省有17个劳教场所,其中16个已办成了劳动教养学校,不久前他们还成立了湖南省劳教人员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他们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变低层次培训为高层次培训,帮助劳教人员掌握能够自食其力的一技之长。据不完全统计,劳教学员职业技术教育年平均入学率达75%以上,已有12395人获得各种技能的合格证书。
在湖南省唯一的女子劳教所——白马垄劳教所,适合女性特点的职业教育让这些女劳教学员受益匪浅。所里先后开办了毛衣编织、纸箱加工、美容美发、电脑等技术培训,并结合劳教学员教期不长的特点,尽力压缩培训时间,使她们学有所获……
教育挽救劳教人员,更要尊重他们的合法权利。这也正是劳教人员安心改造的基础。
选举权是劳教人员的重要权利。1995年湖南省乡镇换届选举期间的一天,湖南省坪塘劳教所内气氛有些特别:所内1500余名劳教人员,以12个劳教大队为单位分队集中,秩序井然地参加劳教所所在地坪塘镇的人大代表选举。在大红的投票箱前,劳教人员们列队上前,庄重地投下了自己那神圣的一票。
在劳教所里,劳教人员依然享有法律规定的诸多权益。除了上面所说的选举权,还有通讯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劳教人员家属可以经常来所探望,劳教所提供住处让他们夫妇同居;家里有特殊情况和表现较好的劳教人员,经批准还可以回家探视或休假;对于劳教所的工作,劳教人员有权提出批评和建议等等。
在平凡的劳教工作岗位上,湖南省劳教机关的干警们无私地奉献着,尽心竭力帮助一个又一个劳教人员浪子回头、迈向新岸。能够让社会多一份安宁,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