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9
第9版(理论)
专栏: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张江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世纪之交,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基本内涵是紧密联接、相辅相成的;社会
主义是基本前提,初级阶段是发展水平,把握好这个关系,是贯彻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关键
社会主义是一个基本前提。我们所有的方针政策都是由这个前提所规定的,我们一切工作都是根据这个前提展开的。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是,我们已经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有这三方面的保证,全党上下就可以放开手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可以吸引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经济为自己服务。加上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和调控,规定了社会生产力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壮大搞活的只能是社会主义。进一步地扩大开放,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元的外资搞现代化建设,不会损害社会主义的性质;大胆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得到补充;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经济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程度,能推动社会主义迅速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的前提还可以确定许多事物的性质。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手段,“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就是“一国两制”也是以这个为前提的。邓小平同志说:“这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不行。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我们相信,在小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事情,就应该大胆地干。
所谓初级阶段,是过程的确定,是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或水平。其主要标志是,社会生产落后且发展不平衡;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封建主义残余、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影响。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来确定路线、方针、政策。这就出现了在所有制上,不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经济体制上,不是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国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拒绝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一再证明,在社会主义问题上,只讲方向,不讲阶段,常常会使我们陷入盲目的境地。社会主义的方向,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两个内涵相辅相成,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排除了来自“左”的或右的干扰,使我们脚踏实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社会主义以新的生命力。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社会主义,用马克思主义
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问题
应该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是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100多年前的预见和描绘有一定差别的。因而在一部分人的头脑中产生一些疑惑,我们是不是离开了社会主义?这涉及到一个以什么方法来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纯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的片言只语中找答案,用既定的框框来剪裁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一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认识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用前一种方法认识社会主义,本本上有的,就是正确的,就可以接受;没有的,就是错误的,就坚决反对,无论它是否符合当代中国包括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显然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如果按照本本,在中国这样一个原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就不应该有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证明单纯照本本办事情是不行的。更何况由于历史发展和实践水平的制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构想也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100多年来,整个世界发生了他们根本无法预见的深刻变化。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为自己去世上百年、几百年以后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他们提供的只有立场、观点和方法,而这些确是无往而不胜的思想武器。
那么,分析社会主义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在恩格斯那里,辩证唯物主义是分析和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他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一经典著作中,他系统表述了三个思想:
第一,总画面的思想。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总画面”。其中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失。有这样一个总画面的概念,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考察问题,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途径。如果离开了总画面,单独把某一个细节抽象出来,孤立静止地考察它,就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一个总画面。我们制定和采取的任何路线、方针、政策,都要在这个总画面中去认识。
第二,相互联系的思想。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它们不会永远静止于一种状态。用这个观点考察社会主义,它同样是与资本主义有联系的。发展生产力对两种社会制度都同样适用。发达国家先走了一步,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学习人家,借鉴人家的经验。市场、股份制、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等,都是如此。绝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干了,社会主义就绝不能再干。而且事物是转化的。股份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扩张的是私人资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有资产控股,增强的是公有制的实力。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立足现实的思想。恩格斯鲜明地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用存在说明意识,而不是用意识说明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论,发现了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真正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由空想变为科学。今天我们认识社会主义也应该遵循这条路线。离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实践和新发展去谈论社会主义,用百年前的大致描述来评判今天的现实,这种思想和观念是不可取的。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运用它去认识社会主义,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在今天的中国这样朝气蓬勃。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种种疑惑有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统一思想是一个长期过程
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深刻认识这一理论,需要在思想上不断克服三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教条主义的影响。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以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左”的思想倾向,曾多次给我们党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依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纠正了过去许多超越阶段的错误做法,如果还是从本本出发,必然要产生一些疑惑。改革开放就是要做许多经典作家没有讲过的事情,这对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很大冲击,接受的过程必然要长一些。所以邓小平同志一再提醒我们: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我们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统一全党思想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第二,习惯势力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部分人从事农业,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还占有相当比重,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一定的市场。长期的封建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统治,各种封建残余在社会上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我们长期搞计划经济,按部就班的一套搞惯了,思想上的惰性很容易转化为心理上的定势。实践证明,这种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对新思想、新事物,怀疑多于接受,责难多于分析,消极等待多于积极实践的习惯势力,确是接受和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思想障碍。
第三,急躁情绪的影响。我们闹革命,搞建设,就是要改变现状,希望革命和建设的进程越快越好,从而很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这种急躁情绪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对革命和建设需要长期努力缺乏足够的准备,对超越阶段的目标和口号却有很大兴趣。正像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中国过去就是犯了性急的错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