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谈“依靠”——基层领导工作系列谈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9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谈“依靠”
——基层领导工作系列谈之四
李春波田力夫
近年来,经常听到这样的事:“用好一个人,富了一个村”;“选好一个长,活了一个厂”。这种现象,本来是说在基层工作和经济建设中,人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但这不能理解为“依靠力量”发生了变化。如果领导者心目中没有广大群众,不依靠群众,是不可能做好基层领导工作的。
我们党建党70多年来,许多思想、观点和方针、政策发生了变化,但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一根本思想和路线,却始终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革命实践,验证了这个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并在继续验证着这个真理。人们也一再听到、看到这样的事:在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濒临破产,由于依靠群众,集思广益,企业起死回生;一些穷村,由于依靠群众,群策群力,很快由穷变富。
人们常把市场竞争形容为“商战”。取得“商战”胜利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经济实力,二是经营策略。这两点都不能离开群众的参与。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能够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有能力积累更多的资本;群众有无穷的智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完全有办法赢得市场竞争。有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不是群众不行,而是领导不行,没有真正依靠群众。问题在于,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并不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随便谁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而是需要领导者用真心去呼唤,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挖掘,去调动。不能因为自己没有这个“挖掘”、“调动”的本事,就埋怨群众“不行”,更不能以此否定依靠群众的必要性。好的领导班子成功的秘诀在于,通过领导者的智慧和才干,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把群众的无穷智慧和无限创造力挖掘出来。
我们说人才是重要的,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杰出人才除了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和智慧,可以直接为社会作出贡献之外,主要是他们对群众有更大的感召力、凝聚力,能够团结更多的群众作出更大的事业。马克思主义认为,杰出人才与群众不是对立的。杰出人才是群众中的一部分;杰出人才的才干是在群众实践中增长的;杰出人才的作用是靠群众的支持实现的;离开群众,杰出人才将一事无成。重视人才也正是依靠群众的表现之一。
做好基层工作,不但要有依靠群众的强烈意识,而且要有有效的形式和制度把“依靠群众”落到实处。有的企业被承包之后,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跟上,一切都是承包者个人说了算。一句“我承包了”,可以拒绝领导和群众的监督,可以剥夺职工参与管理的权利。于是,在这种绝对权力下面,决策失误不能免,腐败现象也不能免。从一定意义上说,承包的成功,在于明确了责任和权力;承包的失误,在于承担有限责任的同时,被赋予了无限的权力。因此,企业仅有“承包”是不够的,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适应于现代工商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管理,要求企业管理的一切活动始终把群众放在中心位置;在手段上,着眼于最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眼于人力资源的优化及合理配置;在目的上,追求全体员工多方面的健康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我国许多著名国有企业都是通过实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而走向成功的。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保证职工参与决策、参与管理的权利;运用多种形式,“让每个职工都成为闪光的星座”;注重精神激励,培养职工集体主义精神和参与意识;加大智力投资,注重各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企业领导与职工建立真正的平等、互助、合作的同志式关系。这些经验都是“依靠群众”的生动体现。只要在思想上、制度上、工作上真正做到依靠群众,而不是“困难时依靠,顺利时就不依靠;需要时依靠,不需要时就不依靠;口头上依靠,思想上并不依靠”,那么,企业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不仅是企业,其他基层单位只要真正依靠群众,也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