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一窝蜂做服装明智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9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热点透析

  一窝蜂做服装明智吗?
本报记者彭嘉陵
为何纷纷搞服装?
30元买两件男衬衫,十几二十元买一件女衬衫,30元买一件真丝短袖或一条时装短裙,10元买三条领带……大削价的广告,挂在大小商店。不少消费者几乎不敢相信这一事实。人们不禁要问:服装厂家还有赚头吗?
赚头不会很多,甚至会亏损。据了解,由于服装大削价,生产和销售企业均叫苦不迭,1996年,服装重点生产城市亏损面达60%以上。
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搞服装之风日盛,乡镇企业服装产量已占大部分,商业靠前店后厂的优势生产服装,军转民企业搞服装的不计其数,煤炭行业转产分流也搞起了服装……纺织行业在困难的境况下,也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光纺和织,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效益差,生产服装才有效益。于是,许多纺织企业纷纷派生出大大小小的服装厂,沿海一些纺织老基地,也退出纺织,转向服装。一时间,搞服装似乎成为众多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的首要选择。
在这样的情况下,“七五”以来,我国服装工业以年均增长20%以上的速度发展,特别是“八五”期间增幅达到30%多。现已形成年产100亿件左右的能力,仅1995和1996两年就生产服装170亿件。
众多厂家搞服装,看重的是服装易于生产,不要多高的技术,有几台缝纫机就行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服装是“高附加值”产品,并且服装企业安排劳力多。
纺织服装专家们告诫说,这种现象如果不改变,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十分有害,新的产业过剩问题很可能会出现。
服装是高附加值产品吗?
人们总认为纺纱织布不赚钱,服装才是高附加值产品。中国纺织总会经济调节部主任杨东辉,通过在国内外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在纺织设备日渐自动化的趋势下,服装行业比起纺织行业,劳动密集程度更高,更适合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发展,而不宜在发达地区发展。如法国、意大利、日本等纺织品服装发达国家,自己生产并出口纺织品,而将服装移往国外生产。
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在先进的纺织厂,偌大的车间里,排列整齐的纺机、织机在有序运转着,除了少数几个工人外,很难见得到人;而在服装厂,则是每台机器一个人,女工们密集地聚在一起,或坐或站手脚并用地忙碌着——尽管用的是机器,有的甚至是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先进设备,但大多数服装仍旧是女工们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
服装成为高附加值产品是有条件的,前提是名师和名牌。目前我们缺的恰恰是名牌服装和名牌设计师,服装大多是大路货,其附加值甚至远不如高档次的面料甚或纱线。这些年人们常讲提高出口纺织品的附加值,就要增加出口服装的比例,这应该没错。但我们不能不无奈地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服装出口比例确实大大提高了,达到60%多,但平均单件价格却不到5美元。这说明我国的服装出口多了,却没有得到预期中的高附加值。近年来服装出口创汇额增加,主要是靠数量取胜的。看来,单纯搞服装而不在与之配套的产业上下功夫,并不能使服装产业上档次,也不会给纺织工业带来春天。
绕不开的基础产业
中国服装附加值不高,除了缺少名设计师外,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服装的面料水平跟不上。
在纺织企业转向服装生产的同时,却有一些服装厂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回过头搞面料纺织。这说明我国纺织工业的基础产业如印染后整理、面料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服装工业的发展。据统计,在我国服装出口继续增加的情况下,1996年我国进口化纤172万吨,各种纺织品45.5亿米,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31万吨和3亿米。
事实已经很清楚,在低水平纺织基础产业下搞服装,只能充当别人的加工厂。只有通过结构调整,认认真真在基础产业方面下硬功夫,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才能使纺织工业真正上台阶。这是纺织工业无法回避的问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窝蜂涌向服装生产,最终难以摆脱低水平重复。
纺织企业竞相生产服装和服装企业搞面料,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协作的原则,将导致企业规模的不经济。专家建议,纺织服装行业应该利用当前调整的机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有效合作,可以服装为龙头,通过优势企业兼并弱势企业的方式,使资产存量得到重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带动整个纺织行业的顺利调整升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