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8阅读
  • 0回复

为了人民安居乐业——优秀司法助理员侯殿禄纪事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0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了人民安居乐业
——优秀司法助理员侯殿禄纪事之一
新华社记者田恒江黄毅本报记者李战吉
黑松驿,甘肃省古浪县的一个高寒山乡。上百个村寨,两万多口人,星星点点地散居在乌鞘岭下那沟沟湾湾里,坡坡梁梁上。
乡政府司法助理员侯殿禄整天就在这里的田间、村头和乡亲炕边办公事。他跑遍所有村寨,走访数千农户,山里头就连妇女娃娃都认识他。大伙有事就找他解决,有心里话就想同他聊。多年来,为了乡亲们安居乐业,他化解了大量矛盾,平息了众多纠纷,还把法制的“种子”播进了人们的心田。
“老百姓的事,没人管可不行”
侯殿禄快60岁了,是黑松驿乡西庙沟村人,1954年参军,1956年入党,在部队曾3次荣立三等功,负伤复员回乡后当过乡长、保卫干事、计划生育专干;他还当了好几年乡人武部部长,虽然担任司法助理员已近11年,但乡亲们至今还亲切地称呼他“侯部长”。
人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侯殿禄成天经手的,恰恰多是涉及婚姻纠纷、婆媳纠纷、赡养纠纷、债务纠纷、兄弟分家纠纷、宅基地纠纷等等这类家务事。
小事往往是大事的根。过去,曾因有些小事得不到及时处理,轻则伤了和气,重则大动干戈,甚至闹出人命。对此,侯殿禄说:“老百姓的事,没人管可不行;我吃司法助理员这碗饭,就要断清家务事。”
水沟村俞作喜老汉的儿子结婚不久,就嫌年老的父亲碍手碍脚,借故把他撵出家门。老人只好翻山越岭,到20里外的女儿家投宿。乡亲们对此事议论纷纷。
侯殿禄闻讯,急忙赶到水沟村。他从村里请了几位老年人,对小两口讲解做晚辈的应该孝敬父母的道理。接着,又把俞老汉和儿子儿媳请到一起,当众宣讲“保护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法律知识,严肃批评虐待、歧视和遗弃老人的违法行为,进而发动群众给予评议和帮助。
经过摆法理、讲亲情,小两口再也坐不住了,淌着眼泪,双双跪在老爹面前认了错,决心今后依法办事,不再胡来。他们把老爹亲亲热热接回家,腾出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让老人住;又烧好热炕,抱来新被子给老人盖。与此同时,小两口还把腰有残疾、行动不便的“五保户”叔父也接来一起住。叔父过了几年吃穿不愁的日子,临终前,还念叨老侯的恩情,叮咛小两口:“你们要记着侯部长的话,走正路。”
老侯认为,家务事确实难断,急不得,也慢不得。但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有一片诚心、耐心,啥疙瘩都能解开。他说:“只要我们把可能激化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社会上就多一份温情,老百姓就少一份灾祸。”
他曾经不顾碰钉子,一次又一次地捧着《婚姻法》做劝说工作,使一对恋爱3年而结不成婚的男女青年,排除了父母的百般阻挠,终成眷属。他还曾经冒着风雪严寒,翻越十几座雪山,在乡亲们的配合下,制服坏人,帮助一个被拐骗的藏族新娘子回到了新郎官的怀抱。
近11年来,侯殿禄先后帮助33名被子女歧视、虐待和遗弃的老人妥善解决了赡养扶助问题,使几十对因各种原因不能成亲的男女青年美梦成真,还使数十对因吵闹而要离婚的夫妻言归于好。
“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安宁了,社会也就稳定了”
为了给乡亲们创造一个祥和安宁的环境,侯殿禄经常过着风风火火的日子。不论严冬酷暑、刮风下雨,或者逢年过节、黑天半夜,一听到有事,说走就走。
蔡家的大狗咬伤了隔壁陈家的小狗,陈家人便打破了蔡家人的头。袁家母牛下了犊,沈家说是他家公牛给配种的,要收配种钱,袁家不认,两家就打了个鸡飞狗跳。张家的鸡钻了王家的麦垛,赵家的猪拱了李家的庄稼……这类事,只要老侯出面,一宗一件都会调解得顺顺当当的。
张家河村张发明家盖新房,邻居秦发明来帮忙。张家择吉日安好大门,摆酒席宴请乡亲,不料,酒过几巡,话不投机,张、秦反目,动起拳脚来。张家妻老上前劝解,秦发明失手打伤了张家老爹的头。秦打伤了人,却不肯认错,说是张先开口骂人。张家不依,告给老侯。
老侯问明原委,首先批评张发明不该耍酒疯骂人,令其检讨;接着向秦发明指出,打人致伤要负法律责任。秦还是想不通,老侯就转而去做秦家老爹的工作。秦老爹觉得事关法律,干系重大,便责令儿子低头认错。
在老侯建议下,秦老爹领着儿子,带上糖果、砖茶和罐头,去医院探望张老爹,并赔礼道歉。秦老爹叫儿子打开罐头,亲手把又软又甜的荔枝喂进张老爹的嘴里,张老爹原谅了秦发明。秦发明承担了张老爹受伤住院的全部医药费用。
近11年来,老侯一次次制止打打闹闹,化干戈为玉帛;一回回调解邻里纠纷,使愁容变笑脸。他到底平息了多少纠纷,谁也说不清。他对村干部说:“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安宁了,社会也就稳定了。为民解难,就是为党分忧啊!”
一次,货车上的粮食被盗,老侯顺着满地车印中的一条车辙,径直向牛家追去,果然是姓牛的偷了粮食。老侯对不少人家的车轮能碾出啥样的辙,都心中有数。又一次,徐家大犏牛失踪,老侯在杂乱的草山坡上,循着其中的一种大牛蹄印跟踪查寻,终于在韩家独院外垫了新土的地面下,挖出了带血的牛皮和内脏,盗杀犏牛案迅速告破。原来,好些人家的牛蹄子是大是小,老侯平时都留意着哩!侯殿禄热爱自己的工作,他对自己身边的群众和周围环境几乎了若指掌!
在老侯带动下,各村组的干部也都主动做化解民间纠纷的工作。张家河村过去一年要发生大小纠纷几十起,这几年由于村干部积极调解,一年只发生二三起,不用报到乡上,自己就平息了。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侯殿禄,自从担任司法助理员以来,勤于请教,发奋学习,自学了《宪法》、《婚姻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写了十多万字的学习笔记,使自身法律素质有很大提高。他还自己掏钱买了几大捆《农民普及法律常识读本》发给乡亲们学。他边学法律,边结合实际运用法律,每调解处理一件纠纷,就播下一颗依法办事的种子,受到群众称赞。
“要用法制之火,点亮心灵的灯”
有人认为,社会上最“难缠”的莫过于那些不务正业、软硬不吃、破罐子破摔的小青年。可是,这样的年轻人,到了侯殿禄跟前,总会被他调教得服服帖帖。有人问老侯有啥秘诀,他回答说:“要治病,得先找到病根子。这些所谓‘难缠’的年轻人,其实本质并不一定坏。他们是‘法盲’,不懂法才违法,不知罪才犯罪。只有用法制之火,点亮他们心灵的灯,他们就会变成懂法、守法的明白人。”
这是侯殿禄的切身体会。他曾经费了十几个夜晚,找上门去谈心、讲法、交朋友,把一伙打、抢、偷、拐、骗,横行黑松驿的青年教育过来,变成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分子,有的还当了村干部。
磨河湾村藏族青年小高曾因盗窃耕牛、滥砍林木被判刑。小高刑满回村后,周围群众对他十分冷淡,就连他原先一起玩的小伙伴也“怕跟上坏人学坏样”而躲开他,使他感到前途暗淡,甚至产生轻生念头。老侯听说后,主动找到小高家去,鼓励他振作精神,以自己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实际行动,赢得乡亲们的尊重和信任。还为他制定了养羊、贩牛、开骡马店的致富计划。才一年工夫,小高家经济状况就大有好转,还清债务,娶了媳妇。乡亲们看法转变了,青年人争相到小高家讨教致富的诀窍。如今,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能人”。
近11年来,老侯曾先后对120个帮教对象进行过直接帮教,并指定专人分别负责对他们做教育转化工作,每变好一个,就从他的帮教名单上勾掉一个名字,现在只剩下15个人了。就连这些人,也没一个重新违法犯罪的。
过去,黑松驿农村发生纠纷,要么,只听宗族长辈一句话;要么,横眉冷对,拳脚相加,很少有人想到用法律解决问题。为扭转这种局面,侯殿禄举办各类法制教育学习班。赌博风刮起来,他就办禁赌学习班;封建迷信活动抬头,他就办破除封建迷信学习班。他还抓住各种时机,向干部群众宣讲法律。干部到乡上开会,他不请自到,讲上一段法;碰到村民开会,他登上台去,讲上一段法。“二五”普法期间,他花了一年时间,与一万余名群众促膝交谈,把法律送到乡亲们的田头、炕头和心头。
老侯常说:“其实,我一个人算不了什么,就算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子。”因此,他非常重视基层调解组织网络的建设。目前,全乡已先后建立健全调委会、调解小组和帮教小组166个,共有840多人参加民间调解工作。在公路、铁路沿线的5个村庄还成立了8个护路联防组织,与每个村都签订了《综合治理责任书》,制定了村规民约和社会治安管理的13项规章制度。
目前,黑松驿乡各村已经形成一道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固防线,民间纠纷发生率比80年代减少近2/3,做到了“小纠纷不出组,一般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乡”。去年实现全年无刑事案件,被上级评为综合治理先进乡。(附图片)
侯殿禄为调解各种民事纠纷,跑遍了黑松驿乡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新华社记者武斌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