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王通地——让生活垃圾变为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0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王通地——让生活垃圾变为宝
张鸥林雪峰
王通地,浙江省玉环县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家子弟,却痴迷于“生活垃圾变废为宝”这一课题的研究,终于自行设计出全国第一条垃圾有机肥生产流水线,并在玉环县成功投产。如今他正着手与全国各地的环保部门合作,筹办更多的“垃圾工厂”。
1995年8月,在全国化肥课题研讨会上,应邀参加的玉环县南方复合肥厂厂长王通地萌生了让生活垃圾变为垃圾有机肥的想法。专家们被他的大胆创新精神所感动,连夜对他的初步设想进行探讨论证,一致认为切实可行。
王通地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中年汉子,做事雷厉风行。回厂后,他立即率领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凡是与垃圾处理有关的企业,他都亲自去看一看,整整两个月,东南西北中,跑了10余个省,得到了第一手资料。
考察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直接与垃圾打交道。当他将一车垃圾拉进自家小院时,全家人都惊呆了。王通地却不紧不慢地搬来小凳,带上口罩、手套,耐心地将垃圾里面的玻璃、石子、金属、塑料、泥沙、腐物分拣出来,一一过秤,发现可生产肥料的腐物占35%左右,这与外国的垃圾成份不完全相同,垃圾有机肥生产线的设计要求更为复杂。
掌握有关数据后,王通地就将自己关进了书房,一堆堆国内外有关垃圾处理方面的资料和书籍成了他朝夕相处的伙伴。读懂这些书,对于只上过几年初中的他来说谈何容易。有时为了弄懂一个符号或一个参数,他不惜挑灯夜读,通宵不眠。一直反对王通地干这号“傻事”的妻子,终于被他这股钻劲感动了,当起了他的助手。电话是他求知解难的一大重要通道,在全国化肥课题研讨会上结识的专家教授都成了他的“电话老师”,每月光电话费就需花费数千元。
全国第一套生产垃圾有机肥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图纸终于在王通地手中勾勒出来。县委、县政府对该项目极为重视,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拨出800万元建设专款。
去年3月,在省石化厅和县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占地52亩的新厂区落成了。11月8日,流水线一次试车成功。当王通地看到一车车污秽的生活垃圾缓缓进入流水线,经分拣、烘烤、合成后,变成了珍珠似的灰色颗粒时,忍不住热泪盈眶。产品经国家化工部化肥检测中心化验,质量达到了国际垃圾肥标准。
王通地设计出全国第一条垃圾有机肥生产流水线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环保部门的同志纷纷前来考察、“取经”。专家勉励王通地:要争取逐步完善这项技术,尽快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大城市推广,解决垃圾处理这一难题。最近,王通地已与温州和温岭两市环保局达成协议,准备帮助他们建起类似的“垃圾工厂”。
张侯华,陕西省府谷县前石畔村村委会主任。他既勤劳能干,又有创新精神,带领全村人推山造地,投资办厂,使曾有“穷山恶石头”之称的小山村成为“陕北第一文明富裕村”。下期《中华儿女》刊登第八十一篇《张侯华——带领乡亲奔小康》——编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