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伟大人生的韵律——读长诗《邓小平》所想到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9
第11版(书评)
专栏:

  伟大人生的韵律
——读长诗《邓小平》所想到的
杨华
就题材而言,长诗《邓小平》填补了一项空白;她以领袖的一生串起一个时代、一部历史;把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们作为一个“大集体”来写、把作品主人公放在大集体中来展现。罗高林说自己是小人物碰大题材,纵览全诗,他是这样来处理这个大题材的:首先按时间顺序从邓希贤十四岁离开家乡赴法勤工俭学起到邓小平一九九二年深圳南巡止,抒写了这位伟人近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勾画了一代巨匠壮丽辉煌而又坎坷曲折的人生轨迹,几乎包揽了他一生所经历的一切重大事件与所创立的一切丰功伟绩。主线清晰明朗。全诗共六章,重点在第五章。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有较准确的把握,也有独特的理解,这种把握与理解,除了表现在对材料安排的侧重上,还表现在其它方面:比如强调邓小平的革命资历,强调他十四岁就走向“偷火”的一群;再比如以镜头剪影的方式写邓小平的一些小故事,让这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单独成篇”,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将这些小故事连缀成一个整体。又比如把邓小平在中央苏区遭受挫折的一段历史放在“文革”后插叙,给人一个三落三起的完整印象,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生平传奇性戏剧性的特点。作者还十分注意对邓小平个人爱好与习性这方面材料的搜集与运用,散步、游泳、洗冷水澡、打桥牌、抽烟等都被作者摄入了他的镜头。另外,作者也不放弃对那些轶闻轶事的描绘。所有这些,都使长诗的主人公性格更真实鲜明、形象更生动丰满。其次,始终紧扣时代的脉搏,把邓小平光辉业绩放在时代与整个革命的大舞台大背景中来展示。既写出了邓小平推动了时代,又写出了时代造就了邓小平;既写出了邓小平改写了历史,又写出历史选择了邓小平。长诗简叙了马恩的伟大创造、列宁的伟大功绩、毛泽东的伟大实践,而邓小平则“率先举起了改革的旗旌”。驾驭这样的大题材,作者创作热情是高昂的。
就诗风而言,长诗有别于诗坛上一度沉湎于自我表现、自我感伤的诗风。题材是决定作品风格的不可忽视的因素,风格的创造常常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上。我们不否认诗歌可以表现自我,但太多了形成了一种倾向,就远离了空前火热的大时代,而且这种诗风对青年一代有着明显不良的影响。现在有些爱好写作的大学生,他们的习作也多阴柔之气,少阳刚之气,用怪谲或捉摸不定的意象,抒发莫名的惆怅与失落感。长诗《邓小平》给人以启迪。
就诗体而言,长诗属于颂体诗中的诗史性纪实诗。作为一部历史的画卷,长诗在写作上首先就要注重真实性,在真实的前提下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长诗的记叙虽带有更多的报告与新闻色彩,议论带有更多的政论色彩,但闪着哲理与思辨之光,做到了情与事的结合、情与理的交融。长诗还比较注意意象的选择与意境的营造。纪实诗创造意境不太容易,中国的诗歌美学主张重情思,轻事实,崇尚含蓄蕴藉,忌讳理性的分析和直露的陈述。诗人要表现的往往是一种氛围、一种情调、一种感觉、一种韵味、一种虚实相生的境界。《邓小平》尽管描绘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但它首先应当是一首诗,过于铺陈事实将失去诗的特质、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跳跃太大概括太强又怎样体现写实性?怎样将中国传统的诗歌美学用到长篇政治写实诗的创作中去?这些,作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