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学术领域的家常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9
第11版(书评)
专栏:书苑笔谈

  学术领域的家常菜
张大农
小说家金庸最近表示,今后一段时间不打算再写小说,想写些通俗的、普通文化程度的人也能读懂的历史著作。他认为,近几十年来,中外史学界有不少新发现、新成果和新理论,然而大都是以艰涩、玄奥的学术语言,在一班高深莫测的学究圈子,或者更确切地说,仅仅在史学界的小圈子里嘀咕来嘀咕去,个中消息难为外人道,也不为外人道。鲜有那眼低的高手来做惠及众人的学术文化推广工作。有感于此,金庸决定自己来做这件吃力而未必不讨好的事。
看看眼下的整个学术界和出版界,类似金庸所感忧的现象似乎不止史学一方。不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普及性的读本并非没有,但真正出自名家高手,或时下尊称的“学术带头人”为大众而写的读物,真是凤毛麟角。出版界倒是眼盯着文化普及读物这个大市场,推出的一套套丛书,常冠以学界泰斗为“主编”、“顾问”之类的高帽,内中实情却往往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主而不编、顾而不问,“泰斗”们在这种场合真是“徒有虚名”了。
专家们术业有专攻,为“学术白丁”们写通俗文字终究不是学术成果,当不得名山事业。而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角度说,这又需要更远大的文化使命感。当年,胡适、吴晗、钱穆和叶圣陶等一流的大学问家都曾亲自主持编写小学课本或国民教育读本;茅盾、冰心等人也曾为大众写过文学普及读物。杨振宁先生的《读书教学20年》以生动晓畅的文字将物理学尖端领域的风光描述得十分迷人;连爱因斯坦都曾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讲解玄奥的相对论,并专门撰写了一本小册子。这些,同样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回头再说金庸准备涉足的史学领域。
和我们中国一样,英国也是个有着丰厚的史学传统的国家。人们熟知的著作等身的汤因比,在英国史学界一向被视为通俗编年史作家;七十年代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人通力合译的韦尔斯的《世界史纲》,也是一部大型通俗历史读物。不论是人还是书,通俗,并未使他们在史学界和文化界的地位降格。
英国人霍布斯·鲍姆写了一本《短促的20世纪》,也是本史学著作。文稿杀青后,他先让当家庭主妇的妻子读了一遍。妻子声称她都能看懂。鲍姆说:“好极了。这本书就是写给像你这样对历史学一窍不通的人的。”这位霍布斯·鲍姆是著名的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顺便说一句,此书中译本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们希望权威专家都能写点通俗的学术著作,也希望能有一批擅写通俗读物的学术专家。正如同人们希望烹调大师也会做点家常菜,也希望有专门做家常菜的烹调大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