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胆量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9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胆量析
金陵客
原涟水县委书记陈广礼受贿案的案情披露以后,不少人大吃一惊。涟水是江苏有名的穷县,却出了这样一个贪赃枉法的大贪官,赃款赃物及违法所得法庭认定的就有五十五万多元人民币,岂不让人吃惊?此人贪得无厌,疯狂敛财到了无钱不要的程度。有人自己想升官,给他送钱,他照单全收;有人想把儿子送进县中读书,给他送钱,他还是照单全收;有人想承包某项工程,给他送钱,他照单全收;有人想为企业集资,给他送钱,他也是照单全收。乃至于有个镇医院的工作人员想改变一下夫妻二人的处境,找到在某局任副局长的舅舅,甥舅一起给这位“活菩萨”送去两万元,他也毫不迟疑地收下来,不久,他就“指示有关部门负责人办事,因时间仓促事情还未办成他就到淮阴工作了,托付之事无法办理,而收受的两万元血汗钱也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一个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堕落到这种程度,岂不让人吃惊?
真正让人吃惊的是他的这种贪财敛物的胆量。一个人到了无钱不要的程度,这胆量,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记得当年读吴敬梓先生的小说《儒林外史》,读到湖州娄府里的管家晋爵吞吃娄府公子救人的银子,也曾经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个晋爵,岂不是吃了豹子胆?娄府里两位公子要救杨执中,吩咐晋爵说:你去把我们前日黄家圩那人来赎田的一宗银子,兑七百五十两替他上库,再写我两人的名帖,向德清县令说:“这杨贡生是家老爷们相好!”叫他就放出监来。你再拿你的名字添一个保状。你作速去办理!晋爵既奉此命,只拿二十两银子送给德清县衙门里的书办,由书办去找知县。知县一见“太师老爷府里发的帖子”,心下着慌,赶紧放人。书中说,“那七百多两银子,都是晋爵笑纳”。
晋爵不过是娄府的奴才,一个奴才,一口气就吞吃下七百多两银子,这胆量够大的了。掩卷沉思,晋爵的胆量是从哪儿来的呢?恐怕还是来自娄府。娄府一副官衔灯笼,人家借去后就敢在河道里横行霸道,胡乱打人;娄府一位普通客人,在大街上冲撞了地方官,地方官也不敢奈何。娄府之气势,在当地可见一斑。而“太师老爷府里发的帖子”,在当地更是一张无事不可办的通行证!晋爵敢于“笑纳”本来应该“上库”的银子,那缘故正在于他对这一切了如指掌,而且运用自如!他正是凭借自己手里“太师老爷府里发的帖子”,作为对付德清县上下人等的“上方宝剑”,他才如此满有把握地“笑纳”这一大笔银子!换言之,晋爵的胆量与胃口,都是由娄府的气焰培养起来的。封建社会的彻底腐败,于此可见一斑。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今天的某些腐败分子,分析他们的胆量与胃口从何而来,我以为与他们个人所把持的权势不受监督而造成了他们无事不可办的小气候息息相关。就说那个陈广礼,有关报道说他“在涟水大权独揽,一言九鼎,没有办不成的事”。这种权力不受约束不受监督为所欲为无往不胜无事不成的“小气候”,固然是由这些腐败分子个人苦心经营出来的,却也是我们今天一些地方法制不够健全、对权力的约束与监督不够切实有力造成的。倘若这种约束与监督十分到位,花钱买官者买通一人买不了官,花钱买一张条子送儿女进重点中学读书进不去,我想,陈广礼胃口再大,恐怕他也不敢毫无顾忌地朝自己口袋里面装钱!不受监督的权力,是很容易产生腐败的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看看陈广礼受贿案的教训,我们还能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权钱交易无动于衷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