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奖颁奖大会上强调志书要提高质量重视使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奖颁奖大会上强调
志书要提高质量重视使用
本报宁波8月21日电记者李新彦、范伟国报道:全国地方志奖颁奖大会昨天在宁波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并向获奖的志书编纂者颁奖。
李铁映在讲话中指出,志书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搞好。质量是志书的生命,是志书的价值所在;凡流芳百世者,皆为精品。因此,志书编修工作发展越快,越要注意志书的质量,要强调“质量第一”。今天的颁奖大会,也是一个“质量工作会议”。志书,是官修的地情书,一定要反映时代,求真存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质量问题,包括事实准确,记述有据,分析科学,编校严谨,也要有文采。要制定志书标准,建立审核制度,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
“修志书是长期的、重大的文化建设工程,要重视使用的问题。志书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不但要为后代所用,还要服务于当代。志书的使用问题,要成为志书工作的新任务。”李铁映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说,志书只有被广泛应用,才能长久保存,才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并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修志书,要善于开拓思路,可以出一些志书的简易本、精编本,让它进入千家万户,进入到公众场所中去,起到传播文化知识、宣传乡土风情、推动改革开放的作用。
李铁映说,名人修名志,要提高志书的质量,发挥志书的作用,关键在人才。要加强修志队伍的培训工作,要通过修志,通过志书的使用,造就一批人才。编志书要有奉献精神。要注意吸收广大的学者、有志者、铁心修志者来参加。这样,修志事业才能代代相续。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成果和手段来提高修志书的质量,开拓志书的新领域,比如可以出光盘版、音像版,也可以上网,来扩大志书的影响和使用。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两千多年来,延绵不断,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本届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的编纂工作,是80年代初在党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倡导、支持下,在全国全面展开的。
盛世修志。1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余万方志工作者的潜心努力,已结出了丰硕成果。截至1996年底统计,全国出版的省(区、市)、地(市、州、盟)、县(市、区)三级志书约3000种。这三级志书之外的各种专业志、部门志、乡镇村志,数量更是难以计数。
编修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的工作,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情调查,仅省级的修志部门积累的地情资料,总数就在上百亿字。本届修志以来,进行过两次评奖。本次评奖范围是1993年7月1日以后至1996年12月31日之前出版的志书,共1718部。经过各地推荐,评委的无记名投票,评奖委员会终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核准,有178部志书获奖,其中一等奖51部,二等奖127部。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负责人郁文、王忍之,国务院副秘书长刘奇葆和艾青春、桂晓风、刘枫等有关部门和地区的负责同志,各省、市、自治区地方志工作者及部分获奖志书的著者,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