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送陆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9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送陆诒
冯英子
这一个时期以来,不断听到老朋友逝世的消息,如徐盈同志,张承宗同志,心中老是不能平静;如今,又听到陆诒同志逝世的消息,眼泪无论如何也留不住了。哀哉哀哉,呜呼呜呼!
在抗日战争期间,跑战地的记者中,最出名的一个是长江,一个是秋江,另一个是陆诒,他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有笔如刀,与日寇战斗不息。那时后方的报纸上,战地通讯是老百姓最欢迎的作品,因为从中不仅可以了解战斗的形势,更可以看到时局的动向,我们这个国家,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进”之中,要跑到什么地方去呢?
陆诒同志是上海《新闻报》的记者,顾执中先生的学生,“一·二八”时候就开始跑战地了。后来也访问过西康,向江南读者介绍了大量川康的见闻。“八一三”抗战以后,他经长江的介绍,参加了《新华日报》,跑战地新闻。
我认识陆诒同志是在1938年,我在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工作,他从徐州突围出来,回到汉口,我们开会欢迎他们。那时“青记”主要按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中外的青年新闻记者。我们除了欢迎《新华日报》记者以外,也欢迎《扫荡报》和《武汉日报》的记者,后面两家当时是国民党的机关报,可是他们的记者也都来了,济济一堂,很显出抗战初期的特色。
陆诒是“青记”的理事,因此我们也是同事,我们在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他比我大几岁,又是江南的同乡,因此我把他当作兄长看待,他对我也有什么讲什么。那时我们这个团体都以长江为中心,实际真正负责的却是迈进,因为长江当时尚不是中共党员。
到了重庆之后,陆诒同志专门去搞国际新闻社。国新社受国民党迫害,迁到香港以后,仍由陆诒同志在奋斗。1948年我到香港之后,去坚道20号找他,他说,你来了,很好,一是去达德教书,二是写文章维持。我说我不会教书,写稿是可以的,就这样写下来了。
我们都原定上海一解放就走,陆诒和我同船,不料上了船,吃了饭,船忽然不开了,我们只得重新上岸。后来陆诒是乘北海货轮,绕道天津回上海的,我则在香港一留几年,到了1952年才回来。
我一回来,参加《新闻日报》工作,这时陆诒也在《新闻日报》,于是我们又一次成为同事,我之加入民盟,就是陆诒介绍的。不料不久就碰到了“反右”,陆诒也被戴上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我们只好“比邻若天涯”了。不过陆诒是幸运的,他没有下放过,即使《新闻日报》后来并入《解放日报》了,他仍被安插在资料室中,安然度日。
陆诒同志最大的特点是记忆力强。平生的采访日记,保存完整。他年青时许多重要采访,都可一索即得,他写的文章,都保持了当年“青记”的传统,一曰学习,二曰团结。90年代的初期,《新民晚报》为我举行了一次“笔耕60周年纪念”,他也来了,对我的赠言仍是学习与团结,仍是不要忘了“青记”的精神。“青记”的现存人物,本已不多,它的理事中恽逸群,范长江,孟秋江、邰宗汉……都已一个个走了,现在陆诒一走,这个时代当然也将结束了。
“文革”以后,陆诒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焕发起青春,出版了好几本采访回忆。他以86岁高龄寿终正寝,还有什么不足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