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烧饼果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9
第12版(副刊)
专栏:九州拾零

  烧饼果子
李克因
早年北京人说话好摆个谱儿,比如早晨这顿饭,习惯称“吃点心”。这也原有根据,是肚子饿了稍微“垫补”一下的意思。后来就笼统指早饭,大体同于南京的“早点”,广州的“早茶”。京剧《法门寺》里小太监贾桂早早坐在门口等坞知县交差,意欲捞点外快,先是做殷勤接待状,说:“您吃点心没有?我早给您备下了。”贾桂是跟宦官刘瑾从都城北京来的,自是北京味。
点心的内容可大不一样。穷人家自己熬棒子糁粥,贴饼子;西太后者亨用燕窝、银耳汤、栗子面小窝头、千层饼,还有多少碟荤素小菜。小康人家就买点烧饼果子,就稀饭咸菜,也挺棒!
烧饼果子是早餐最为普及的主食。也是笼统称呼。凡在炉中烤制而成的面饼都叫烧饼,凡在油锅里炸成的面条面片都叫果子。前者有“芝麻酱烧饼”、“螺丝转儿”、“马蹄儿”、“挂炉”等。螺丝转儿早市卖不完,就入炉细火烘烤,里外脆俗称“干蹦(bēng)儿,无好牙口绝咬不动,最受小孩欢迎。1937年前,马蹄儿、挂炉饼每只当20文铜元一大枚,其余为两大枚,分量重也。
果子是油条的别名,至今词书这样解释。严格讲,油条只能是两根面棍绞在一起炸出来的棒状物。北京人创造出许多变种,便“一概而论”了。当年最典型的果子是五六寸长的梭形圈,半脆;比纸略厚的“薄脆”,须放盘内戳碎了吃;发面饼上涂一层“糖稀”炸成的“糖片”,当然是甜的;手镯形脆得带点“艮”的“焦圈”。前三种每只两大枚,焦圈只一大枚。把两层死面皮中间空的挂炉饼撕个大口子,纳入焦圈,两手一捏,焦圈粉碎。这一圈一饼,组成“一套”,两大枚而已,极洽口腹之欲。一般家庭规矩:上初小每天给四大枚点心钱,高小增两枚。吃两套烧饼果子再喝点水已足,还能落两枚买零食。
各地风味小吃早已普遍呈衰落形势。有些灭绝,存在者质量也不能保证。至少在30多年前,就有人通过新闻媒介呼吁小吃的振兴,看来“收效甚微”。10年前去北京,看到西四北大街、隆福寺大街有小吃门市部,从“驴打滚”到“煮烧饼”,四五十个品种还是有的,但许多老北京提起来还是摇头。焦圈则只在一家挂“豆汁店”招牌的小吃部见过,肉市附近一胡同深处的“炒肝店”则附带炸“薄脆”,但都只卖下午两三个小时,迟则“向隅”。再去北京,则该豆汁店已撤,遍找焦圈不着,只在隆福寺的“灌肠店”听一老者说:您要吃焦圈呀,得早,东单那个什么饭店卖,就一个钟头,您明天赶早排队去,晚了可吃不着。可见入“殿堂”了。
那时,北京早晨普遍买炸面饼吃,也有果子,那就只是狭义上的油条了,一两粮票一根的,粗而软,有好牙口慢慢嚼也还能嚼出点味道。近年听说,早上有大“薄脆”卖了,用在鏊子上摊的煎饼卷着吃;也有大“糖皮”。果真的话,倒是个好消息。人们吃的应该丰富多彩。把传统的东西都丢掉,逼着人去吃“三明治”、“麦当劳”,也不是个事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