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不平凡的句号——记北京市金顶街职业高中校长杨炳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不平凡的句号
——记北京市金顶街职业高中校长杨炳怡
黄蔚
8月8日凌晨4时许,一个平凡的生命停止了呼吸。不平凡的是,在他不幸去世后,前来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人们纷纷为过早地失去这样一位好老师、好党员、好干部而感到沉痛、惋惜。
这位在57年的生命里程中,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近39年的优秀教师,就是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职业高中书记兼校长、高级教师杨炳怡。
春风化雨育栋梁
“我也是一个家长,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我就要尽力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才。”杨炳怡老师经常这样说。
在教学上,杨炳怡推崇启发式教学法。他自己学历虽然不高,但长期坚持自学哲学、历史、地理、心理学知识,给自己“充电”。他教的政治、语文课,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他善于旁征博引,用典故、小故事等启发学生。学生们都说:“听杨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在九中工作期间,他主抓教育、教学工作。为督促学生按时休息,他每天晚上骑车到学校查夜,常常临近深夜才回到家中。杨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总是心平气和,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味老师的苦心。一次,他在路上碰到一对早恋的学生,便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讲明早恋的害处。这两个学生被杨老师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此后,他们发愤学习,双双考上了大学。
在他的精心组织下,九中的教学质量提高很快,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在北京市很快就出了名。多年以后,九中的一位老校长深有感触地说:“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杨老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1996年1月,他调到金顶街职业高中。他们大胆地调整了专业结构,设置了物业管理、汽车驾驶与维修、宝石鉴定、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受到欢迎。
爱心管理创佳绩
从进入北京市第九中学开始,杨炳怡开始参与学校管理,以后又陆续担任了几所学校的校长、书记等职,在学校管理岗位上勤奋工作了20多年。
杨炳怡抓学校管理有自己的办法,这就是爱心式管理法。凭着自己对学校、对老师、对学生的爱,他把涣散的队伍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整体,把几所弱校变成了强校。
北京市金顶街第二中学是一所弱校。1992年,杨炳怡走马上任。他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老师去进修、深造。为留住一位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他多方奔走,帮助解决她两地分居问题。为储备后备师资,他不远千里跑到外省招收师范大学毕业生。他常说:“只有校领导关心爱护教师,教师才会为学校着想;只有每个教师都为学校着想,学校才能办好。”他经常组织后勤人员跑几十里路到蔬菜批发市场,为教师批发一批新鲜蔬菜,为老师解决后顾之忧。
经过他和同事们的努力,金顶街第二中学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工作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先后获得“九年制义务教育先进学校”、“区科技活动示范学校”等称号,1996年,他被评为石景山区社区教育先进个人。
天平总向他人倾斜
杨炳怡老师一生默默苦干、不事张扬。对待同志,他像火一样热情,而对待自己却近乎苛刻。默默苦干的杨炳怡,有着坦荡、宽容的胸怀,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加过的班不知有多少,却不拿加班费;他给大部分老师的办公室都装上了空调,他的校长办公室却没有装;外出郊游、开会,他总是让老教师坐学校的桑塔纳轿车,他自己坐大巴;组织上推选他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他总是推辞掉,把机会让给其他老师;老师生急病住院,他找自己的子女凑钱交押金;学校工作有了失误,他总是自扣工资,以示惩罚……
作为一校之长,时常有人为表达各种各样的谢意而给他送“好处”。对此,他一概谢绝,能退则退,不能退则上缴单位。对于人家带来的水果等不便推辞的小礼物,他也一一记在心头,找机会回谢。他多次对家人说:“我不愿玷污自己在党旗下的誓言,我要为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生涯,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自己和别人的天平上,他永远选择别人。”这是人们对杨炳怡的评价,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