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走过去,前面是新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3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下岗职工的故事

如今事业有成的李淑芝,仍不时回味下岗后第一次给人镶玻璃赚得5元钱时的情景。对她而言,下岗是人生的一道沟坎,更是一次奋起——
  走过去,前面是新天
潘圆李明欣
李淑芝今非昔比。当年下岗,如今开了公司,当了经理。但当年第一次闯市场的记忆却刻骨铭心,每次想起都不禁唏嘘。
1989年11月,李淑芝下岗了。她原是锦州市一家建筑公司的职工,做过10年油漆工。在床上躺了两天后,倔强的她不相信凭着自己刷油漆的手艺养不活自己。然而一到劳务市场,她才发现要在这里站住脚跟并不容易。当时刷油市场已被南方人占据,本地人极少,一个女人混在男人堆里揽活儿,这脸往哪儿放?
第一天没找到活儿干,但她并不气馁,因为她发现市场上没有镶玻璃的,而她恰恰会这个手艺。第二天,她围着大口罩,戴着棉帽子,又到了市场。等了大半天,终于来了位客户。这位客户父母家七层楼阳台上的钢窗玻璃碎了,这活又危险又难干,但李淑芝一口应承下来。可这位客户的父母一看镶玻璃的是个女的,当时就把儿子骂了一顿。眼看着生意要丢,李淑芝急了,再三央求。老两口还是不放心,让李淑芝写了保证书,并用绳子拴住她的腰再系在暖气管上。李淑芝大半截身子探出窗外,冒着刺骨的寒风,半个小时的活整整干了两个钟头。直到完工,她才发现自己的棉衣都湿透了。这一次,李淑芝拿到了5元工钱。李淑芝的眼泪流了下来,这5元钱不只是工钱,更带给她再就业的信心与希望。
下岗第一个月,李淑芝刷油、镶玻璃赚了600元,这是她在单位时月收入的两倍。第二年5月李淑芝摘掉了口罩、帽子,堂堂正正地蹲市场了。李淑芝干活不惜力,讲信誉,每次都比别人多刷一遍油,渐渐地找她干活的人越来越多。为方便业务,1992年李淑芝买了BP机,成了锦州市第一批拥有BP机的人。李淑芝的名气也传开了,大家都知道,锦州市有个带BP机的刷油女,活好,人实在。这时她爱人也放弃了铁饭碗,成了她的合伙人。
1993年,一位姓常的客户请李淑芝刷漆,要求木头的棕眼必须弥上。这可难住了李淑芝,刷了十几年漆,她还没见过能把棕眼弥住的。听说沈阳木兰家具城的家具没有棕眼,李淑芝坐车直奔沈阳。一番考察下来,她泄气了。家具厂的生产全是机械化,自己凭一把刷子哪行?
夜里,李淑芝和爱人睡不着觉,在家里试验。李淑芝往木板上倒了些油漆,随手用腻刀在油漆上刮了一下,却发现油漆都跑到棕眼里去了。他们接着往上刮,刮了多遍后,棕眼竟没有了。李淑芝精神一振,没想到由此竟改写了刷油的历史,成了辽西响当当的“刮漆第一人”。刮漆与传统的刷油相比不仅没有棕眼,而且光洁、没有油道,深受用户欢迎。为提高效率,李淑芝她们还设计了刮漆专用的六寸刮刀,并研制了专用油漆。李淑芝的事业由此走向了辉煌。
李淑芝有了楼房、摩托、手机……过去的同事都羡慕她,但李淑芝并不满足。看着越来越多的下岗工人,她想到了带徒授艺。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这个问题上,李淑芝不是没有犹豫过,但最终她把眼光放到了远处:一个新工艺的出现,会解决许多人的就业问题,它的社会效益是多少钱换不来的。几年来,李淑芝义务带徒150多人。徒弟又带出徒弟1000多人。许多下岗职工由此找到了出路,刮漆工艺也传遍了辽西地区。
今年6月11日,李淑芝被评为锦州市十大再就业明星,坐在主席台上,她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但她最想说的还是:“下岗职工不仅是有出路的,而且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