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寻找人类共同的精神土壤——纪录片《新西行漫记》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3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寻找人类共同的精神土壤
——纪录片《新西行漫记》观后
李西岳
长征作为中华民族的悲壮之举和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六十多年前的历史了。六十年间,纪录、再现、讴歌长征精神的影视作品几乎很难作出准确的数字统计,在“长征热”的浪潮逐渐退却之时,北京电视台却异军突起地推出十集纪录片《新西行漫记》。令观众欣喜和快慰的是,该片用来自不同国家的三个外国人的眼睛看长征六十年以后的中国,在中国人与外国人、历史与今天、人类与自然、民族文化与长征精神的结合点上,从人类的生存环境、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全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表现今日长征,以寻找人类共同的精神土壤。
该片的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来自美国的青年魏杰明用政治经济的眼光看长征。走上长征路之前,他脑子里带着许多问题。他看到西方舆论经常提到中国的人权、知识产权、中国威胁论等问题,而中国舆论却提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等问题,他不肯盲从这些观点,他要像毛泽东先生所说的那样: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沿途中他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看到了中国的落后与贫瘠,以及不顾中国国情盲目引进外国设备造成的浪费等弊端,但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沿途的人们跟当年的红军一样,都在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景况而艰苦卓绝地努力着。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问题还是要用中国的办法来解决,一切外来的强加与干预都是徒劳的。第二部分是来自秘鲁的青年马丁带着民族文化的眼光去看长征。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使他目不暇接。中国的书法、剪纸、山歌和民族舞蹈使他倾倒与陶醉,当看到瑶族人弹棉花时,他禁不住伴随着那原始的生产工具奏响的美妙音乐而翩翩起舞,使两个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融合。在马丁眼里,长征的意义在于,红军带来新文化的同时,也如一根红线,将一颗颗珠子般闪光的少数民族文化串联在一起。第三部分是前苏联红军的后代尤丽娅用寻找精神信仰的眼光去看长征。这位从基督教堂走出来的乌克兰姑娘,是带着困惑与抑郁走上长征路的。她一路走一路追问,追问理想,追问信仰,追问生命的价值。沿途中她看到曾吞噬红军生命的大草地已经成为当地人的财富,红军闯过的道道雄关已经成为中国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基地。她还看到,至今没有电、没有公路、每人年收入不超过二百元的贫穷地区,那里的人像当年的红军一样,活得从容、自信、坚强,这就是长征精神在中华儿女身上的延伸和定位。
六十年以后的长征路,今天已是硝烟散尽,呐喊无声,这里依旧可见的是红军坟、纪念碑、标语、塑像,它们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红军惊天地、泣鬼神的辉煌壮举。它告诉经过这里的人们:无论哪一个国度,哪一个民族,尽管他们的肤色不同,文化有异,他们都有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红军长征精神当之无愧地作为全人类精神土壤的一部分,人们在这里探求真理、净化自我,从而得到生命的支撑力量,这足以让中国人永远为之骄傲和自豪。
该片的编导以随笔的风格,将三个外国人在长征沿途的见闻感受娓娓道来,用镜头语言把长征途中的政治经济、人文景观、自然面貌、乡土民情表现得自然流畅、真实客观。片中大量采用了随机拍摄和追踪采访的手法,尽量让三个外国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话去说,用他们的感情方式去感受、去表达,让他们自己在长征途中寻找各自的答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