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看电视专题片《山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3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看电视专题片《山西》
马锐
真实朴素的东西最能说服人、感动人。中国新闻社摄制的电视专题片《山西》正是以它的真实和朴素取得了成功,从而生动地向国内外介绍了今日中国一个蓄势待发的省份——山西。
这部专题片共有七集,每集只有十五分钟,以如此短小的篇幅去描画一个省的面貌,是相当困难的;而这描画又能画龙点睛,表现出它最显著的特色和最诱人的方面,难度就更大了。专题片《山西》做到了这一点。它给你的是一个集中而强烈的印象,这就是:古老而又充满生机,困难而又充满希望。
古老的山西,何其古老!“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据说张王李赵、千家百姓都是从这棵大槐树下分手走向四面八方的;我们是炎黄的子孙,山西高平就发现了炎帝的陵碑;我们是尧舜的后代,尧王和鹿仙女度过洞房花烛夜的山洞(据说这就是“洞房”一词的由来)——这中国的第一个家庭,第一个洞房就在山西……漫长的历史中,这儿曾有过骄人的辉煌。世界上,山西商人曾和威尼斯商人、犹太商人齐名,山西曾是中国最早的金融中心,有中国的第一家银行——“日升昌票号”……
困难的山西,何其困难!画面上没有青山绿水,点点白帆。山西全省百分之八十是山地丘陵,满目望去深深浅浅的黄色是山的海,有些村落历经千年也没有修成一条通向山外的路,多少奇珍鲜果年复一年烂在山沟沟里。至今,山与山村与村之间还呼唤着路的联接……煤,黑色的金子,够全世界用上几百年的宝藏,它的开掘却给山西带来生态的严重破坏,而今,煤的外运,还是个有待更好解决的难题……
而就在这片古老、贫困的土地上,充盈着何其勃勃的生机!在改革开放中,朴实而坚韧的山西人,正在把走出大山、改造大山的梦想变成现实。继铁路网的形成,空中通道正在拓宽,贯通山西南北的大运高速公路已破土动工;在拍卖荒山野沟的定槌音响中,一千五百万亩大山得到改造,一千多万亩荒沟成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而我们从太原工业大学煤化工专业两位博士生的婚礼上,从为修路牺牲的民工宋双宝的母亲的脸上,看到了这块古老而穷困的土地上埋藏最深、爆发力最强的生机……
古老而充满生机,困难而充满希望,这就是真实的山西。还有什么比老树发新枝更能吸引人呢?有什么比深藏于大山的宝藏向你招手更能吸引人呢?有什么比跨山越岭之后任你纵马驰骋更能吸引人呢?于是,作品用极短小的篇幅,最简练的笔墨完成了它的主题。
而这一切,都不是靠豪言壮语、靠生花妙笔的着意描绘,靠报喜不报忧的梳妆打扮来完成的,而是靠不加粉饰的事实、靠朴素的创作手法来完成的。其间,又渗透着创作者对山西、对山西人的真实而朴素的感情(他们的这种感情在每一集中都凝成一个兴奋点、动情点)。我以为,这就是电视专题片《山西》成功的原因,也是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最值得肯定、最值得称颂之所在;是作为《山西》总编导陈光忠、执行编导郑浩,制片人刘红、李丁等创作者最值得肯定、最值得学习之所在。
今日之艺术领域,虚假,不真实;花哨,不朴素,已经成为一种通病,一种顽症。有的艺术创作者常又兼任“美容师”,处处青山绿水,阳光明媚,不见一片杂色,半朵阴云,于是皆大欢喜……我真诚地希望这些同志去看看电视专题片《山西》。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唯有真实最动人,唯有真情最动人!
看专题片《山西》,我再一次呼唤艺术的真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