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垃圾分类难在何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3
第8版(文摘)
专栏:

  垃圾分类难在何处
据介绍,长期以来,北京市主要采用填埋和焚烧的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以致一些有效垃圾资源得不到回收利用。同时,被收集起来的生活垃圾从城区运到郊区,再转运至远郊区县,始终采用“搬家”销纳的原始垃圾处理方法,根本谈不上无害化处理,结果导致大量农田被垃圾占用。
从今年3月起,在社会各界的积极鼓励和支持下,先后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及其附属小学等十余所学校陆续实行了垃圾分类。尽管这些垃圾分类试点比较成功,但要很快大面积普及推广存在诸多困难:
首先,居民意识的转变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即使在试点区,也并非每一个居民都了解和支持垃圾分类工作,还有一些居民依然我行我素。部分人甚至尚不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反觉得给他们带来了麻烦。为此,有关部门需进行细致的说服教育。
其次,垃圾分类尚未引起有关企业足够的重视和积极参与。由于目前实行垃圾分类的区域较小,所以收集的可再利用的部分量很少,而直接用原材料生产又属于规模经营。因此,即使有企业想对垃圾中可再利用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但成本很高,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企业也不会用回收来的资源。所以,现在有时还会出现虽然垃圾回收分类了,但由于没有回收单位,在处理时不得不又与其它垃圾一起处理的尴尬事情。
最后,垃圾分类呼唤政府行为的支持。据了解,目前我国尚无有关垃圾分类的专项资金,而且对废物利用的优惠面不是很广,利益不是太明显,尚不能吸引太多企业的关注。如果有了政府行为的参与、指导和约束,制定相应的垃圾法,协调有关机构,相信会大大促进垃圾分类的发展。北京处理生活垃圾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少资金。对此,有关人士曾提出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以控制垃圾量、补充环卫经费,从而推动垃圾分类的普及。
应该说,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一场革命,一场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的革命,一场推动社会经济体系向着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革命,而实行分类收集还只是走出了一小步,前面的路还很长。(8月13日《中国经济导报》马文生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