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无名小厂创业吉尔吉斯中国面条扬名比什凯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1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无名小厂创业吉尔吉斯中国面条扬名比什凯克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尹树广
8月9日,离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60公里的小城卡拉巴尔特一片沸腾。下午,一个稚气未脱的小男孩坐着红绸包裹的“八抬大轿”出现在市中心露天舞台,出现在无数观众面前。主持人问小男孩叫什么名字,答曰“科特拉普”(即“中国面条”的俄文缩写)。眼前这一幕象征着蜚声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吉合资面条厂已满五岁。
阿卡耶夫总统曾将“科特拉普”喻为中吉经济合作的春燕。厂庆这天,朱马古洛夫总理在百忙之中来到工厂,向“科特拉普”人表示祝贺,并表示“吉政府将全力支持中国企业在吉投资,以便涌现更多的‘科特拉普’”。
当朱马古洛夫见到专程从北京赶来的第一任厂长梁传森时,亲切地说:“梁,我看你的气色不错啊!”接着,他又向对方询问中国的农业政策。当他听说中国按政府保护价收购粮食时,禁不住频频点头,表示吉将借鉴这一经验。
“科特拉普”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在中亚创造的“经济奇迹”。1992年下半年,名不见经传的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街道办事处生产联社投资近百万美元,将三条国产挂面和方便面生产线运到中亚,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当时,梁传森劳累过度,大量便血,回国出差时被查出患有直肠癌。为表彰他对中吉合作做出的贡献,1994年初,阿卡耶夫总统亲自授予他吉国家最高荣誉奖。
创业难,拓展事业亦难。在现任厂长高永和的带领下,“科特拉普”的事业蒸蒸日上。五年来,工厂共生产面条3.2万吨,实现利税1000多万美元,安排当地职工就业350多人,职工月平均工资达到1700索姆(合100美元),是吉平均工资的两倍。当地人以在“科特拉普”厂工作为荣。
厂庆期间,朝阳区特地派出一个由企业家组成的代表团赴吉考察投资环境。区长助理邱水平表示,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朝阳区已积攒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国外工作经验。“科特拉普”的成功给中国企业家这样一个启示,只要路子对头,街道小企业也能到海外干一番大事业。邱水平说,朝阳区准备将该区的“瑞达”速冻食品引到这里,让中亚人尽早吃上味道鲜美的中国饺子和包子。
在高厂长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张张生产形势表。上个月,工厂共生产面条880多吨,订单已排到明年2月。现在工厂已批量生产带调料包的方便面。正如卡拉巴尔特居民所讲的,“科特拉普”已成为中吉人民友谊和合作的美好象征。
(本报阿拉木图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