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陈师曾的画铜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1
第12版(美术)
专栏:

  陈师曾的画铜艺术
陈封雄
先父陈师曾于民初来北京定居后,便成为琉璃厂那条街的常客。除在画店寄售他的国画作品或物色历代小文物外,就是会晤美术界朋友,其中包括具有才艺的商店老板,例如琉璃厂西头路南专营铜质文具的“同古堂”主人张樾臣、张寿臣兄弟就是先父的熟友。
我随先父到那个只有一间门面的同古堂去过几次。那时我年幼,现在只依稀记得那个店的后半部分是作坊。先父去了就直接到后面找张老板。作坊案子上摆着许多新制成的光板白铜墨盒和铜尺,上面已经均匀地涂了一层细白粉,等待书画家动笔。先父挑选了中意的墨盒或铜尺后,便在上面作画。通常都是画他最擅长的竹、梅、菊。有时墨盒体积较大(现从所遗拓本中发现有一个圆墨盒盖的直径达21厘米),便勾勒一幅线条较繁的山水画。先父在铜件上创作的画都由张樾臣亲自奏刀,因为他的刻工最精,对先父的绘画体会最深,所以刻出来的作品与原作不爽毫厘,能将先父的绘画风格完全表现出来。
因先父在国画界享有盛名,所以同古堂极欢迎先父去作画。它所售刻有先父画作的墨盒等物虽然价格稍昂,但销路甚佳。
同古堂所制作的墨盒形状多样,除长方和方形外,尚有圆形,扇形,桃形,双菱形,八角形等,上面刻着简而精的图案,以绿色胶泥填充,便成为一件赏心悦目而且实用的艺术品。
与刻铜专家合作,在铜墨盒上作画是先父极感兴趣的艺术生活一部分。每次他到同古堂小坐,总要留下三五幅画。不足十年,同古堂张氏兄弟大概雕刻了上千件先父的作品。同古堂早已歇业,张氏兄弟的后代都改了行。十年前我曾去琉璃厂寻访到张樾臣之孙(国维),可惜他对祖辈当年所从事的刻铜艺术已一无所知。
先父将他认为较满意的画铜作品拓片九十余帧装订成二册。经过七十余年的风风雨雨,竟然在我手中保存下来。为了使广大读者能鉴赏这门将有失传之厄的刻铜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已出版《陈师曾画铜》一书,作为纪念先父发扬这门艺术的功绩。
先父与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即成为挚友,民国初年鲁迅居住北京以后,两人往来甚勤。先父于一九二三年过早辞世,鲁迅先生曾数度往琉璃厂购买不定期出版之《陈师曾遗墨》画集以悼念亡友。一九三三年鲁迅在上海编印《北平笺谱》(即将绘画经过雕刻以水印法制成信笺)时,曾选用先父作品多幅,并在序言中说:“义宁陈君师曾入京,初为镌铜者作墨盒、镇纸画稿,俾其雕镂,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且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盖至是而画师梓人,神志暗会,同力合作,遂越前修矣。”由于先父本人就擅长镌刻印章,所以能有发挥“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之力,并“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所以鲁迅对先父在艺术上的创绩作了“遂越前修”的评价。
(附图片)
城西遁居图陈师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