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张侯华——带领乡亲奔小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2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张侯华
——带领乡亲奔小康
文厚
曾有“穷山恶石头”之称的小山村——陕北府谷县前石畔村,几年工夫,经济兴、党风正、民心顺,家家富裕,被誉为“陕北第一文明富裕村”。
说起村里的巨大变化,乡亲们都交口称赞村委会主任张侯华:“是他带领我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今年50岁的张侯华,衣着朴素,言行朴实。1970年,他率领40多名青年组成农田基建专业队,推山填沟,造渠引水,400多个日日夜夜,削掉三道梁,填平两条沟,新建三个扬水站,造出了206亩水浇地。前石畔村不再“吃粮靠返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古老的陕北黄土地,张侯华带领村民利用地处城郊的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1980年创办了第一个企业——新桥旅社,当年便赚回8万元。接着,砖瓦厂、涂料厂、建筑队等8个企业相继建成。
抓住神府煤田大开发的历史机遇,1984年,根据张侯华的建议,村里又投资43万元,建起第一个工业企业——年产7000吨水泥的前进水泥厂。建这个水泥厂,从落实资金到选厂址、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各个环节,张侯华都亲自负责。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常常不分昼夜跟班作业,连吃饭都要孩子送到工地上。有一天半夜,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休息。突然,一声炸雷把他从梦中惊醒,他一骨碌爬起来,卷起炕上的油布就往工地上跑。建厂用的10吨水泥在露天存放,他和工人们刚把水泥盖好,大雨就哗哗地下了起来。等他回到办公室,人已成了“落汤鸡”。
此后几年间,张侯华带领前石畔村的乡亲们先后办起了府榆水泥厂、塑料编织厂等一批企业。199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集体固定资产达93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户均存款5万元以上。
张侯华说:“经济发展了,咱农民更应该长知识、追求文明生活,做文明人。”如今,前石畔的村民,80%以上到省外、国外考察、学习过,85%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村里的6层综合办公大楼设有文化活动室、老年人活动室、农民业余党校、农民技术夜校。为考入大学的学生每年补助1000元……几年来,张侯华领导村民坚持开展“创五好家庭、做一代新人”竞赛等活动,前石畔成为无民事纠纷、无违法犯罪、无计划外生育、无新的文盲、无赌博、无迷信活动的“六无”新村,富裕起来的农民展示出新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张侯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种荣誉称号,但他依然是那样朴实,脚穿土布鞋、身着中山装。他这样看待自己:“咱是陕北农民,又是党信任的先进人物,时时处处都要保持农民的本色,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