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踏访三乡看永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2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踏访三乡看永昌
本报记者张帆
滇西名城保山古称永昌,曾是历史上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要道,商贾贸易盛极一时。但斗转星移,由于长期闭塞,近代保山与内地的差距已愈发明显。1995年底,223万人口的保山地区还有35个贫困乡、55万贫困人口。繁盛一时的永昌故郡是否将仅仅成为新一代保山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呢?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保山地区所辖县市的三个乡。在省级贫困乡——保山市瓦杜乡,记者了解到,这里属岩溶地质,水土难以保持,不要说生产用水没保证,就连人畜饮水也成问题,乡里至今还有3000人饮水极为困难。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去年初,该乡109户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在无资金的情况下自己动手挖土方、烧石灰、运石沙,修建了52个蓄水池,初步解决了两个村的饮水、灌溉问题,当年增产粮食7.8万公斤,平均每亩增产150公斤。
“要致富,看干部。”在保山贫困地区,这句民谚十分流行,这反映出群众希望能拥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带领他们走出贫困的迫切心情。施甸县太平乡1995年人均只有388公斤粮食,人均纯收入只有697元。地委书记孔垂柱蹲点扶贫来到这里,果断地调整了乡领导班子。当农民们在田间地头看到新上任的干部和自己一起摸爬滚打,忙春耕、讲科技、做示范时,心中踏实了。他们说,看看干部们的一张黑脸、满手茧子,你就能知道他们有没有主意,有没有办法,可不可信赖。
龙陵县勐糯乡是我们这次踏访的三乡中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一个乡。该乡地处怒江干热河谷地带,光照条件好,雨量充足,对发展甘蔗生产十分有利。但该乡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保山地区将勐糯境内的7万亩荒山作为易地扶贫开发区,从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迁移了一大批人到这里参加扶贫开发。开发办与当地糖厂共同建立了易地开发有限公司,由该公司负责向农发行贷款,然后将贷款提供给农户,以解决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的资金问题,并与农户签订协议,负责原料的调配、种植技术指导和按协议价格收购产品。首期3万亩甘蔗开发项目已经实施,项目收效显著,糖厂的日处理能力提高了1000吨,农民从中收入1700万元。该乡1996年人均收入1277元,人均有粮500公斤,已解决了温饱,初步摆脱了贫困。
离开保山市的时候,记者又一次从该市那幅醒目的路标下经过,路标上面用红笔写着这样几个大字:“穷熬不如苦干,等着不如先干,大干才有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