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荆楚遗韵撩人心——《楚国历史文化辞典》面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9
第10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荆楚遗韵撩人心
——《楚国历史文化辞典》面世
彭铁元
在中国文学史上,足以与流传于中原的《诗经》比肩而立的,只有《楚辞》。楚人好巫鬼、重想象,在文学艺术领域突出发展了绮丽浪漫的风格,在“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之外另辟蹊径。楚国文字与中原诸国同样承袭殷商规整、浑厚的传统,但在春秋至战国中期,文字形体趋向修长,笔画细而首尾如一,笔势圆转流畅,风格自由奔放,形成了较强的地方特色。当鲁国的孔子为宏大的政治抱负而奔走呼号的时候,楚国的老子则信奉“知雄守雌”、清虚无为。楚立国800年,全盛时其境域几乎包括南半个中国。如果没有楚文化,中国文明史肯定会单调、涩滞许多。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推翻秦帝国暴政的主力正是楚人。继起的汉王朝骨干力量几乎全为楚人,他们推行黄老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走向长治久安。大约在汉武帝以后,楚族和楚文化完全融入大一统的汉文化海洋中,只在荆楚故地仍保留着一些地方特性。然而,就是这一点荆楚遗泽流传到现代,还滋润过沈从文的文笔,孕育出《边城》等不朽名篇。
从80年代初期开始,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省陆续成立了研究楚史与楚文化考古的一系列学术团体,每年都有几部专著和数十篇论文发表。一门对于楚国历史文化作多层次、全方位探讨的新兴学科——楚学呼之欲出。武汉大学曾在1988年成功地主办过第一次楚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出版社又联合武汉大学、湖北省社科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几十位专家学者,积三年之功,推出洋洋140多万字的《楚国历史文化辞典》。编撰者们以《春秋左氏传》、《国语》及出土的古文字资料为依据,拟立辞目,阐释辞条,并运用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辞条作缜密精当的阐释,新意迭见。然而,作为一部为先秦古国而编纂的大型工具书,6400多个辞目设置多为单一的人物、器物、事件、著作等,资料性固然很强,但似乎还缺少综合性、导读性的内容,当代普通读者读来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从把握楚文化的全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