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营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2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化探访录

  营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罗旭辉聂志阳
不少人对80年代初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还记忆犹新。当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配合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需要着力改善被长期的政治运动扭曲的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宽松祥和的文化氛围。
近来,“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又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它表明了我们党持之以恒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心,但又绝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部分消费品呈现出相对饱和的迹象,小康生活就在眼前。在物质无虞的背景下,生活方式的选择、公民素质的塑造自然会提上议事日程。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一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站在历史的潮头因势利导的明智之举。
文明似春雨润物细无声
民以食为天。说起吃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强教授一语中的:过去,两个中国人见面,第一句问候语是“吃过了吗?”如今,很有可能是“这家餐馆不错,比那家强!”讲究质量和品位已成为当今饮食文化的新特点。京城几千家经营肉饼、饺子、拉面的小餐馆,其实挺对中国人的口味,为什么却在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西式快餐的攻势前处于下风?行家分析,西式餐厅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优雅舒适的格调。
“人靠衣装马靠鞍”,人们对着装的个性与品位也越来越讲究。例如,集简约与华贵、轻松与凝重于一体的职业女装风靡各地,楚楚动人又落落大方。而西服、茄克、T恤、文化衫则以简练明快、潇洒的风格受到男士欢迎。今天,谁要是穿着皱巴巴的衣服上班,同事的嘴皮子是不会轻饶的。
谈到“闲”,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说,这个字眼过去在中文中常带有负面意义,如闲聊、闲杂、游手好闲,有闲者似乎成了“寄生虫”的同义语。近年来,休闲服、休闲鞋、休闲度假却成了城镇居民的热门话题。“双休日”的实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闲暇。为休闲服务的行业空前繁荣,如游乐园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从无到有,目前年产值已达10亿元。
如今在公共场所,不少人想吸烟时总不忘对周围的人问一句:“可以吸烟吗?”这个小细节与其说是人们对环境污染的重视,还不如说与他人关系协调的意识已经潜入人们的血脉中。
有人风趣地说过:全国几千万窗口行业的职工每天影响着12亿中国人的情绪。随着“服务忌语”和“社会服务承诺制”的推广,窗口行业的确让中国人的情绪好多了。
礼仪之邦仍需更上层楼
诚然,文明和富裕有某种对应关系,但并不是对等关系。西晋王恺与石崇斗富,作锦布障数十里,一片花团锦簇,被唐朝诗人白居易嗤之为暴发户庸俗情趣的拙劣表演。他写过一篇《素屏谣》,称赞那种“木为骨兮纸为面”的素屏是“夜如明月入我室,晓如白云围我床。我心久养浩然气,亦欲与汝表里相辉光”。遗憾的是,类似王、石二人的不文明现象在今天仍未绝迹。如个别暴发户摆阔的“黄金宴”,连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客人也闻之震惊。对于摆阔,社会学者郑也夫认为,在这种“极端的自傲”背后还是“一种自卑的心理”,别的方面不如人,只好用金钱来求得别人的重视和自我内心的平衡。
世界上很多国家重视作为文明载体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英国甚至有关于锁的博物馆。而我国不少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还缺少关于自己历史的博物馆。去年以来,各地相继兴建了一批标志性文化建筑,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状况将有所改观。
制度建设促素质提高
“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上海有“七不”,北京有“四要四不要”,但目标都是一个,即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陈劲松认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实践品格,它很少醉心于日耳曼式的哲学玄思,而是在吃穿住行、寻常日用中体悟生命的意义、贯穿独特的东方文化情趣。因此,从营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入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失为一条极具操作性的途径。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光沪指出:文明的制度层面十分重要,制度可以直接影响人的文明行为。因此,文明之风的养成,关键是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让讲文明者真正得到益处,让不文明行为付出代价。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